【留美学子】3528

12年国际视角精选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陈屹视线】教育·人文·名家文摘

布朗大学的学生问了一句“你整天做什么”

为何掀起轩然大波?



普罗维登斯的春天乍暖还寒,而布朗大学的校园里,却早已掀起了一场不小的风暴。

起因只是一封看似无害的邮件:

“你整天做什么?”

这封简单而直接的询问,来自布朗大学二年级学生、20岁的亚历克斯·谢(Alex Shieh)。

他不是在开玩笑,也没有恶意,只是对学校近10万美元的年度费用产生了强烈质疑。


而这封邮件,也意外揭开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中一个沉重又常被回避的议题:学费为何年年上涨,而学生却似乎越来越不明白,钱到底花到了哪儿?

一个年轻人的“好奇心”,打破了沉默

2025年春天,布朗大学公布了新一学年的费用:95,984美元(折合人民币约68万元)。相比五年前,这一数字上涨了超过22%,远超通胀水平。这让亚历克斯·谢坐不住了。

他不是家族富豪子弟,也不是激进的政治活动分子。他只是一个好奇的大学生。他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坦率地说:

“这太疯狂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么贵。”

谢同学决定自己找答案。

他打开学校公开的数据,发现布朗大学有3805名非教职员工,数量是1691名教授的两倍多。

换句话说,平均每两个本科生就对应一个行政人员。

他的直觉告诉他:这里可能隐藏着浪费、低效,甚至……不必要的岗位。

地下室里的“调查记者”

在宿舍的地下室,谢花了一个周末,结合AI技术,制作了一个名为“Bloat@Brown”的数据库,意在分析这3805个岗位的作用。

他将其划分为三类:

多元化、公平与包容(DEI)相关岗位;

冗余岗位;

他称之为“胡扯岗位”。

为了收集数据,他给所有非教职员工群发了一封邮件,效仿特朗普时期的“政府效率部”(DOGE),自称是校园自由派刊物《布朗观察家》的记者,提问直白:“过去一周你做了什么任务?”

邮件发出后,事情彻底失控了。

怒火中烧:员工反击,校方调查

这封邮件激怒了许多学校员工。虽然只有约20人回复,但有些内容充满了愤怒甚至羞辱性:

“去你的。”

“把整个仙人掌塞进你的屁股里。”

更令人震惊的是,谢的社会安全号码被人恶意泄露,他怀疑是某位愤怒的管理员所为。

布朗大学迅速行动,向全体员工发出通知,要求不要回应谢的邮件,同时以“造成情感和心理伤害”、“虚假陈述”、“侵犯隐私”、“违规操作”等多项理由,对谢同学发起调查。

FIRE(“个人权利与表达基金会”)立即介入,认为校方的反应属于典型的报复行为。FIRE官员科莱蒂表示:

“这些信息本来就是学校公开的。一个学生发邮件提问,就被说成‘制造伤害’,这简直是滥用行政权力。”

真相背后:学费到底去了哪里?

在一篇题为《Pirate Wire》的评论文章中,谢同学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我们学校有每年4600万美元的结构性赤字,宿舍下雨就漏水,教授说工资低,餐厅的饭菜涨价快得惊人。可我们的学费已经到9万多了,这些钱去哪儿了?”

谢特别关注DEI岗位(即“多元化、公平与包容”部门),因为近年来,这类职位在美国大学迅速扩张。

他质疑:

这些岗位是否真正服务于学生的成长?

它们的设立是否只是政治正确的产物?

是否反而加剧了学校的开支、推高了学费?

更令谢困惑的是:学校似乎并不打算回应他的质疑,而是用“纪律审查”的方式将他打压下去。

学生的声音与沉默的教育体系

在事件发酵后,许多媒体、公众人物纷纷发声,连特斯拉CEO马斯克都转发了该事件,并仅评论了一句:

“Wow。”

一时间,网络上掀起了关于美国大学学费失控、行政臃肿、言论自由边界等问题的大讨论。而谢本人,则成为了一种象征:那个试图问出“钱去哪了”的年轻人。

而布朗大学的回应,却颇具讽刺意味。

他们一方面表示“严肃对待此事”,另一方面又以“学生没有新闻从业资格”为由,质疑谢的调查身份。

他们说:

“《布朗观察家》已经十多年未注册为学生组织,谢并非正式记者。”

对此,FIRE针锋相对地回应:

“他为一个存在的网站撰写文章。你不会因为为《纽约时报》工作而被剥夺‘记者’身份,为什么一个学生就不能调查本校现状?”

“DEI”改革的希望还是资源黑洞?

DEI(多元化、公平与包容)原本是为了推动种族、性别、文化等方面的平等。然而在不少大学里,DEI岗位正迅速扩张,甚至超过了图书管理员、心理咨询师等传统学生服务岗位的数量。

这是否真的是“进步”的象征,还是新一轮“官僚化膨胀”的借口?谢的调查没有明确答案,但他点出了问题所在:我们能否评估这些岗位的实际效果?

当“多元化”成为政治正确的口号时,是否有人在背后悄悄地拿走了学生的钱,却并未提供相应的服务?

一个大学生的挑战,一场制度的震荡

谢同学并没有退缩。

他表示自己无意挑衅,也不是反对平等和多元。

他只是希望知道答案:

“我是一个在这里花了几万美元的人,难道连问一句‘你在做什么’的权利都没有?”

这不是一场私人恩怨,而是一场关于教育透明度、财政责任、学生权益、言论自由与制度改革的公开对话。

在未来的几周内,布朗大学是否会对谢作出处罚?

学生、媒体与公众是否会继续追问下去?

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波,是否会促使其他高校开始自省?

我们不得而知。

一封邮件引发的高等教育灵魂审判

亚历克斯·谢的故事之所以触动人心,不只是因为他的年纪轻轻就敢于挑战制度,更在于他代表了一种沉默太久的学生声音:我们有权知道,我们的钱被花在了哪里。

当高等教育的成本逐年上升、当行政人员不断扩张、当普通学生对教育失去信任,我们是否真的可以继续掩耳盗铃?布朗大学这起事件,也许只是冰山一角。

也许,真正的改革,正是从那封简单又大胆的问题开始:

“你整天做什么?”

或许,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每个人——从大学校长,到纳税人,到学生家长——都认真思考。

近期发表

精选汇编 ↓↓↓ 百篇一网打尽

【行走如歌】100个国家·1000座城市


【带你深度游世界】

喜欢就点“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