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停工两年的塔吊为何突然倒塌?网友爆料:常有人在塔下乘凉,官方回应细节遭质疑?
来源新闻夜航↑
01 停工小区的“致命拆卸”
据新闻夜航4月6日中午12:00报道:
4月6日上午10时许,四川巴中市通江县某某小区售 楼处门口,突发塔吊倒塌事故。
现场显示:这座高达30米的塔吊在拆卸过程中突然倾斜,起重臂横扫停车场,两辆私家车和一辆货车被砸得变形,其中一辆白色SUV几乎被压成“铁饼”。
附近商户王先生告诉记者:“当时只听见‘轰’的一声,转头就看到塔吊倒下来了,幸好不是上班高峰,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车内无人,受伤的是1名工作人员。”
官方通报:事故系拆卸作业时发生,造成1人受伤送医,具体原因仍在调查中。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小区已停工近两年,塔吊长期闲置,此次拆卸是否涉及设备老化或维护缺失?
有网友质疑:“停工楼 盘的塔吊为何现在才拆?是否存在赶工或W规操作?”
四川网友透露:在巴中存在着不少类似的烂尾楼,其中部分塔吊已经使用了较长时间,显得陈旧老化,希望这些塔吊能够得到及时拆除。
(但这种说法并未得到官方的证实,请以官方通报为准)
02 为何“无伤亡”与“1人受伤”自相矛盾?
事故发生后,巴中市应管J与通江县有关部门回应出现微妙差异。
某音平台流传的一段中,前者工作人员称“已去人处理,无人员伤亡”,而后者和120急救中 心则确认有1人受伤送医。
这一矛盾引发网友质疑:“官方信息为何不一致?是否有内情?”
来源百姓关注↑
目前,没有看到官方通报,但高明新区管委会工作人员向媒体透露:涉事塔吊属于停工项目,拆卸单位资 质正在核查中。
有法律人士指出:若拆卸单位无 资 质或操作W规,可能面临刑责,类似案例中涉事企业最 高被罚847W。
03 拆卸作业为何成“高 危环节”?
案例一:2017年7月22日,广州,因某某工人W规饮酒作业,致7人遇难2伤,55人追责,企业罚K847W。
案例二:2024年7月31日,辽宁锦州,因设备故障未及时检修,致1遇难,涉事企业被责令停产整顿。
案例三:2025年4月6日,四川巴中,因拆卸过程中倒塌(调查中),致1人受伤,资 质 核查中。
从上述案例可见:塔吊事故多集中在安装、顶升和拆卸环节。
(2017年广州“7·22”事故中,违规饮酒作业直接导致塔吊倾覆;而2024年锦州事故则因设备维护缺失引发。)
专家分析:“拆卸比安装更复杂,需严格遵循‘先降节、后拆附着’的流程,任何环节出错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04 谁该为“高空隐患”买单?
1. 设备维护责任:涉事塔吊属于停工项目,长期闲置可能导致结构件锈蚀、液压系统失灵。根据《塔式起重机安全规程》,停用6个月以上需重新验收,此次拆卸前是否进行全 面检测?
2. 资 质与监 管漏洞:拆卸单位是否具备《起重设备安装工程专 业承包资 质》?巴中市政务服务网显示,塔吊安拆需提交专项施工方案和安全协议,涉事方是否履行了这些程序?
3. 安全意识:事故发生地为小区门口,未设置警戒线,附近商户称“常有居民在塔吊下乘凉”。如何 平衡施工便利与公共安全?
05 结束语
晴姐姐浅谈:
发生这样的意外,让人太揪心了!
现场可以看到倾斜的塔吊重重砸在地上,有三辆汽车被压变形,但万幸车里面没有人员。可让人痛心的是:一个工作人员躺在地上动弹不得,也不知道伤势如何?年龄何几?他是谁的儿子,谁的老公,谁的父亲?家里的顶梁柱倒下了,一大家子该如何生活呢?
让人意难平的是:明明可以避免的悲剧却发生了,如果我们严格按照流程先检查,再降节,每个人都不存侥幸心理,是不是这种情况就不会发生了呢?人类在大大的塔吊面前,真的很渺小。
如何防止悲剧重演?
- 双重保险:重要操作必须两个人同时确认,像银行金库那样“两把钥匙才能开门”
- 科技加码:给塔吊装实时监控,一旦倾斜超限就自动报J,类似汽车的车道偏离预警
- 严惩违规:对违规工地直接拉黑名单,就像酒驾吊销驾照,看谁还敢乱来。
这场事故暴露的不仅是工地问题,更是整个行业的侥幸心理。当所有人都在赶工期、省成本时,安全就成了最容易被牺牲的选项。
建议普通人如果看到工地有以下情况,请直接J报:
- ① 塔吊锈迹斑斑还带焊接补丁
- ② 操作人员不戴安全帽、抽烟闲聊
- ③ 设备运行时发出异常金属摩擦声
说到底,每个冰冷的伤亡数字背后,都是活生生的家庭。安全措施多花10分钟,可能就避免了一个家庭的破碎,每一次事故都是用血的教训敲响的警钟。
最后,还是那句话: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先来,请活在当下,珍惜自己的身边人。请远离施工区域,若发现塔吊晃动、异响等异常及时报J。
你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你觉得倒塌的原因是什么呢?评论区聊一聊吧![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
(以上内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部分细节待官方最终调查结果。图片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