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有史可稽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支: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出自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出自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出自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

江都王氏多数出自姬姓。周灵王之子太子晋,称王子晋,因值谏而被废为平民。其子宗敬仍在朝中任司徒之职,时人因其是王族的后代便称为“王家”,这支族人遂以王为氏。先秦时期,这支王姓一直活跃于河南洛阳一带,秦末汉初,王离之子王元和王威,为避战乱分别迁徙至山东琅琊、山西太原,最终发展成琅琊王氏和太原王氏的两大王姓望族。

江都王姓人口有八万多人,江都与王有关的地名有王家楼、王家荡、王河村、王庄村、王家巷、王家塘、江王庄、王巷、王家河、王家营、王小庄、王家涵、王家坝、王家湾、曹王、大王、王桥等。

江都王氏堂号有:三槐堂、双柏堂、佩传堂、思植堂等。

目前已知始祖和来源的江都王姓有14支。

1、江都东乡王氏:始迁祖王益,南宋间由苏州移居邗江东乡。

2、仙女镇王氏:始迁祖王彦融,字炎弼,别号金渊仙子,南宋初自江西德安县移居江苏,明清之际后人迁徙江都仙女镇。

3、大桥老牛王家庄三槐堂王氏:始迁祖王喜,吴人,原籍姑苏阊门,明朝初年迫于战乱携妻挈二子徙居邗东大桥镇东北,老名王家荡筑室而居。字派:永庆长安乐、万世肇贤良、国恩同广厚、文治焕成章。

4、大桥白塔河王氏:宋大理寺评事王三乙,护驾南渡侨居江都归化乡白塔河,娶史氏生王震,又迁居镇江丹徒开沙。洪武间承事郎王信又迁回江都归化乡杨墅巷故居。字派:三原福寿富贵、善定永高隆贤良、方正孝友睦、渊任恤智仁圣义中和。

5、丁沟王氏:始迁祖王维允,明代自苏州迁居江都蔴村,谱以始迁祖八世孙王三省,字君甫,为始祖。从十三世起字派:诗书延世泽、孝友肇良谟。

6、江都王氏:始迁祖王廷秀,字义臣,明代迁徙江都。

7、仙女镇王氏:源自塔山王氏分支,元朝王处鸿迁居苏州阊门,后来王肇庆赴试由苏州迁徙到扬州,王和从扬州迁徙到仙女镇,王和为王家楼王氏开基始祖。字派为:继体守嘉谟、宝善锡汝福。

8、大桥王氏:民国时期始祖从安徽歙县迁居大桥镇贸易。

9、嘶马王氏:始祖宋朝王三一,世居江苏镇江,始迁祖元朝王伏七,明嘉靖年间,京口王氏后人中一支在华南公的带领下,又创建宗祠于顺江洲五接桥,后因坍江,后裔迁居对岸江北嘶马居住,在嘶马镇东赵家巷新建双柏堂祠堂。

10、仙女镇王氏:原籍安徽婺源,至宋朝末年,王钊,又称小九公,迁居武口镇五都词坑。小九公即为词源王氏始迁祖。乾隆年间该地闹水灾,王文萫来仙女庙落脚谋生,因经商有头脑,逐步站住了脚,最终成为仙女镇七大姓之首。字派:(小)千仁庚海,全云荣煊光,嵩伯尚起自,朝鸿天建国,嘉锡肇永泰,成开益仕昌,世守钟恩应,逢培受履敦。

11、樊川王氏:王吟江,丹徒县人,初攻举子业,工诗词歌赋,好佛学,后从扬州名医杨方谷学,精大小方脉、内科杂证,尤邃时病。寄寓江都樊川数十年间,医名播及江都、高邮、兴化各县及三泰地区,求诊者终年踵相接。其子王少江,侨寓江都樊川南河下达数十年之久。少江幼承庭训,尽传家学,又兼胆识过人。

12、小纪南新庄王氏:三槐堂后裔,始祖金公,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徙到江都小纪南新庄定居,生四子为老四房。字派为金玉家正、福寿康宁。

13、宗村街三槐堂王氏: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徙到宗村,字派为:明仁启率达义三、永立玉绳宗世安、长尚嘉庭月发首、以诚鲁应大齐宽。

14、吴堡吉家舍王氏:三槐堂后裔,元末明初从苏州阊门迁徙到吴堡。

作为江都第一大姓,王氏名人从古至今不胜枚举,此处只讲家谱中有记载的有突出事迹的几位。

王三乙,讳益,字光远。世家山西泽州高平县人,唐尚书王播之后,登绍兴乙卯科进士,历任大理寺卿,宋高宗南渡时随驾占籍江都归化乡白塔河,葬于江都归化乡杨墅巷。而在其封茔中描述为“合葬江都县崇德乡土名杨墅巷,坐坤向艮后,坐白沙窪左,有僧寺,前案清水池,四树松柏”。

王芹轩,江都龙川之义士,疏财好义,少聪颖好读书。居住龙川镇王家楼,为人排难解忧。“与其达道于天下,不如行义于一乡”。龙川镇上三元大桥,屡修屡坏,王芹轩不仅亲力亲为量堤址选木材,解囊补充建桥费用,还告诉工匠创建八字椿,桥建成,几十年不毁。乡人树碑立传,光绪年间三元桥头还有碑石。光绪十三年,五十九岁去世的时候,镇上一百多辆素车白马为其送行。

王瞻,从小就开始做生意,在仙女镇北岸米行帮忙,精通书算,能以两手握两算盘同时计算不会出错,没几年,掌柜的任他为会计。太平天国运动天下一半都乱了,而仙女镇在扬州东面未受影响。福建浙江商人从海上来到仙女镇,以米木互换做生意,于是仙女镇米木业兴盛。王瞻开始自己开米木行,与浙江福建商人做生意,经过二十多年发达。王瞻还购义阡数亩,给贫穷不能买地的人安葬。

王定邦,字雨师,江都东乡麻村人。王家世代秉承低调行善的家风,王定邦更是将这种美德发扬光大。他自幼丧父,对母亲极为孝顺。家中兄长体弱多病,难以操持家务,王定邦便以非凡的才干扛起家族重任,将家业经营得日益兴隆。但每逢大事,他必定恭请兄长定夺,从未有过丝毫独断专行。分家之时,王定邦通过苦心经营,使田产宅院比父辈时扩大数倍。他对待族人极尽厚道:但凡同宗婚嫁必慷慨解囊,遇到灾荒年月就按户发放钱粮接济贫困亲戚。路上见到饿殍,他必定买棺安葬。这些善行持续数十年如一日,始终未曾懈怠。

王景琦,清光绪举人,工书善文,为冶春后社重要成员,新中国成立后,当选江都县第一、二届人民代表,被聘为省文史馆馆员。王景琦家族为近代仙女镇著名的家族,其父王均甫因组织民团保卫家乡有功,清廷赐六品,后在浙江主持海塘工程,擢升四品大员,任满辞官,回归故里经商,富甲一方。

注:江都已经探明的125个姓氏起源的具体内容在《江都姓氏探源》一书中有详细介绍。有需要的读者可以联系关先生,微信号:627091048


作者简介:关明生,江都大桥人,在各大媒体上发表有关江都历史、姓氏文化、谱牒文化等文章300多篇,著有《江都姓氏探源》、《江都姓氏寻迹(一)》两本书籍。

推荐阅读(点击蓝色字体即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