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长 3400 字,阅读大约需要 5分钟



基础概念解析

休息一词在学术研究层面有专业的解读,主要指的是在特定时间内停止相关活动,确保人们能够从心理和生理上得到放松,缓解紧张和疲劳情绪,达成恢复精力的目的。

课间休息是两节课之间的间隔时间,是学校为学生安排的特定的休息时间,以达成缓解学习压力、放松精神情绪、清空负面情绪的目的。为学生打造松弛有度的学习氛围,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健康的精神状态下进行持续性学习。传统课间休息被定义为“学习疲劳的物理性补偿”,其理论根基可追溯至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当代教育神经科学研究表明(OECD, 2022),青少年前额叶皮层发育需要周期性θ-γ神经振荡重组,这要求每40-50分钟进行不少于12分钟的非结构化活动。


传统课间休息

面临的困境

首先,就学生反馈来看,传统以10分钟为标准的课间休息时间较短,难以满足学生精神放松、如厕、外出活动的要求,大部分学生只能在班级内进行简单的活动,这限制了学生接触外界环境的机会,不利于精神方面的彻底放松。

其次,传统的课间休息内容过于单一,且缺乏科学的组织和针对性引导,学生能够选择的休息模式过于单调,长此以往,不仅不利于心理和精神层面的放松,还会引发不良行为,比如课间休息的打闹、争吵矛盾频发,不利于营造健康和谐的校内环境。

再次,课间休息和课前准备过度混淆,部分学校要求学生在课间休息时,为下一堂课做好准备。这就需要学生在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额外拿出部分时间,回到班级做好上课准备,这进一步削减了原有的休息时间,导致学生的自主时间管理权利被剥夺。


课间休息15分钟

的价值意蕴

课间15分钟是目前新施行的中小学生调节学习状态的重要时段,俗称小课间活动。2024年9月26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将传统的10分钟课间休息时间更改为15分钟,引导师生走出教室,走向户外,可以在阳光下享受轻松愉悦的休息方式,保证了课间休息的质量。这成为基础教育管理模式改革的新方向,致力于通过“小切口”解决“大问题”,进一步推动全面育人的贯彻落实,目前已经在近20个省市开始实施。

新型课间革命突破传统认知框架,将其重构为“教育生态系统的自组织修复单元”。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2024年发布的《课间活动神经教育学评估》证实:15分钟为神经递质多巴胺与血清素恢复阈值的临界点。当课间时长≥15分钟时,学生后续课堂的P300事件相关电位振幅提升23%,证明认知资源再生效率显著优化。

从教育改革的层面来讲,课间15分钟的提出,代表着传统的课间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优化,底层设计逻辑出现了调整和变动,证明我国的义务教育体系正在遵循着因地制宜、因需制宜的原则不断进行优化,增强了义务教育改革的人性化程度。


“课间15分钟”

落实过程中的潜在问题

1.政策执行与教学行为的矛盾

部分教师的传统“责任”意识过重,盲目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精准授课为目的,忽视了课间休息带来的正面影响,存在拖堂、提前进行课前准备、占用课间休息时间、忽视休息重要性等问题,从而会导致最初的课间15分钟落地受到限制。

2.存在“虚假的繁荣”

为了追求表面的活跃和热闹,硬性要求所有学生前往操场,来营造所有学生都离开课堂的“虚假的繁荣”,这种盲目的休息、被动的休息,无法达成高质量放松的目的。

3.课间休息方案过度一刀切

部分学校为了让课间15分钟更加完美,快速展现出自身改革的意向和积极性,在短时间内制定了大量的课间休息计划和管理方案,活动内容较多,活动主题较为复杂,学生自发性游戏、统一的课间活动、课间操等项目相互交叠,让课间15分钟时间更加紧凑,活动压力有所提升。看似百花齐放,但学生的自由选择权、自由参与权被限制,甚至挤掉了如厕、精神放松、课间小憩等时间,这和真正意义上的课间休息背道而驰。


课间15分钟

的策略性思考

1.教学节奏和行为的优化

首先,针对教务管理人员以及教师来讲,要落实好课间15分钟理论概念和意义的精准解读,通过现有文件和相关研究成果,深度分析课间15分钟的主要规划模式,认识到科学休息带来的重要影响,从行动上杜绝拖堂、占用课间时间等行为的出现。

其次,教师根据具体的授课时间,合理制定授课计划,预留充足的课堂调整和应急管理时间,优化自身的教学节奏,确保在授课时间内完成授课任务。

再次,做好日常的课间15分钟监督和引导。在下课铃响起之后,年级监督小组进行班级巡查,提醒依旧在上课的班级及时结束教学任务,杜绝教师或学生群体中出现“**在课间休息时间也在积极学习,值得鼓励”这种暗示话语和行为的出现,避免“休息羞耻”情绪出现。

第四,根据心理学笼中鸟原理,久关笼子的鸟,打开笼门它可能也不愿飞出。学生在以往课间的总总限制下,可能会产生不愿意尝试新事物,而选择呆在安全而熟悉的“笼子”里。教师要积极引导鼓励学生走出教室,享受阳光。

2.课间氛围的营造

音乐是调节氛围的最佳工具,在下课之后,通过全校广播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每天的音乐风格和音乐类型可以进行针对性调整,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歌曲,调动学生围绕着此类文娱要素进行讨论,达成精神休息的目的。

班级设置“课间多媒体使用计划”,负责该项计划的小组长、班干部在下课之后利用多媒体播放具有放松意义的短片、视频或音频,让依旧选择留在班级进行休息的学生得到精神和情绪上的放松。

改变“安静课间”的传统管理规则。每一堂课结束之后,允许学生组建较为活跃的互动游戏,比如唱歌、表演,或者适合在班级内开展的游戏活动。这种其乐融融的氛围,能够带动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休息中,并给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空间,达成释放精神压力的目的。

3.制定多元化选择活动

合理利用学校内的多个空间和基础设施,增加公共钢琴、休息长廊、障碍挑战场地等等,给学生提供更多具有新意的课间休息选择。

大操场制定专门的体能活动区域,为学生配备不同类型的活动道具和活动项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项目进行游玩;每层教学楼设置独立的室内游戏活动区。

推出“课间魔方”系列活动,从学生投票中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间活动方案,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创建多元化的游戏互动项目,例如手工工坊、数学迷宫赛、诗词跳房子、飞花令等静态活动,与体育项目、课间操、健美操、太极拳等动态活动相融合,实现动静引导,让课间活动更有趣,类型更多,允许学生自由社交、自由选择。

4.构建松弛有度的课间规划方案

将具有层次性和引导性的铃声作为课间规划的主要依据,下课铃结束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课间休息的项目和内容,氛围音乐或公开广播内容持续8~10分钟,然后利用“课前准备铃”提醒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即将结束,通过公开广播的方式,引导学生做好自我状态调整,进行了剧烈运动的学生可以利用这一时间进行休息、清洁。选择课内小憩、课内游戏的学生根据剩余的时间来规划休息方案,避免出现“即将上课但游戏未能结束的遗憾场景”。此时教师在各自办公室内做好下一堂课的材料准备,但无需前往教室。在这5分钟内,学生陆陆续续回到班级,最后1分钟时,班干部或负责的学生提醒全体同学进行课前准备。

5.设置课间拓展活动区域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在学校内部额外设置英语互动角、课外阅读室、艺术展览区等区域,给学生提供新的休息内容。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建立校内活动实践馆,让科技知识交流论坛、军事爱好者联盟等中小型活动得以顺利落实。这些活动的本质在于从德智体美劳多个层面出发,让拓展学习成为学生解放精神压力的重要手段,带给学生更加立体且丰富的学习体验。

6.课间的安全监督和管理

学校管理人员和老师要深入到课间活动的方方面面,通过日常课间巡查、定点管理、全过程监督的方式,杜绝安全风险和隐患的出现。班主任、科任教师可以根据自身工作规划的实际情况负责不同班级、不同区域,比如语文教师可以负责读书角、课外阅读室相关区域的管理和引导,各司其职,实现细节上的看护。

学校可以额外增加“护导职位”,利用专业的护导人员参与到学生的课间活动管理中,从安全疏散、紧急事件防控等层面出发落实好培训,提高课间安全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总结

课间15分钟的落实尚处于初期阶段,学校的相关经验和研究不够完善,目前正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但相关人员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首先要让课间15分钟“活”起来,然后通过过程观察和细节调整,让课间15分钟 “火”下去,这才能给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让学习不再成为压力,对于全面育人也有积极促进作用。


校长派投稿邮箱:xzpxzzk@163.com





作者丨孙兴波

编辑丨智库君

我们在一起,可以成为改变的力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