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扬州弃婴的命运转折



1992 年 1 月 22 日,江苏扬州茱萸湾公园的晨雾中,一名女婴被发现遗弃在长椅上。襁褓里的纸条写着她的出生日期和 “先天性心脏病” 诊断,这个被福利院命名为潘甜甜的女婴,在 2 岁时被美国马萨诸塞州的单亲妈妈苏珊收养。

苏珊是波士顿一家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她通过国际收养机构提交了长达 18 个月的申请材料,包括无犯罪记录证明、资产证明、心理健康评估等。根据 1992 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收养法》,涉外收养需经过中国收养中心审核,苏珊的申请最终在 1994 年获批。

这场跨国收养背后,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特殊的社会背景。1992 年,中国年人均 GDP 仅 483 美元,福利院资源紧张,而美国成为全球最大的跨国收养国,当年有近 1.5 万名中国儿童被外国家庭领养。



二、大洋彼岸的成长密码

潘甜甜在波士顿郊区的学区房里长大,苏珊为她报名了中文学校和古筝班。但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高中时参与的 “跨国收养子女互助小组”。这个由耶鲁大学华裔学生发起的项目,每年组织收养家庭参加文化夏令营,让孩子们在包粽子、写毛笔字中寻找身份认同。

2012 年,潘甜甜以 SAT 满分成绩考入耶鲁大学政治系。她的毕业论文《跨国收养中的文化认同困境》引发学界关注,文中提到:“我的 DNA 里写着扬州,可我的灵魂早已被新英格兰的枫叶染红。”



三、寻亲路上的迷雾与曙光

2018 年,36 岁的潘甜甜做出惊人决定:回国寻亲。她通过 “宝贝回家” 志愿者平台登记信息,提供了襁褓纸条的照片和童年福利院生活的记忆。志愿者团队根据她对 “烟花鞭炮声” 的模糊印象,锁定江西宜春慈化镇 —— 这里曾是 90 年代儿童拐卖高发区。

寻亲过程充满戏剧性。扬州警方比对了 1992 年同期弃婴报案记录,发现一名张姓夫妇的寻亲登记与潘甜甜高度吻合。

但 DNA 检测结果显示,双方并无血缘关系。直到 2023 年,江西萍乡警方在打拐数据库中发现新线索:1992 年某鞭炮厂女工李某曾遗弃女婴,其娘家地址与潘甜甜记忆中的 “青石巷” 高度重合。



四、身份认同的世纪困局

2024 年 3 月,潘甜甜在上海浦东机场见到了 68 岁的李某。这个佝偻着背的农妇,颤抖着拿出 1992 年的医院缴费单:“当年你爸在工地摔断腿,我实在养不活……” 潘甜甜注意到她右手虎口处的疤痕,与自己左手腕的胎记形成镜像。

这场迟到 32 年的认亲,在中美两国引发伦理争议。美国《大西洋月刊》发文称:“当东方弃婴成为西方精英,这场寻亲撕裂的不仅是血缘,更是两种文明的价值观。”

而中国网友的评论两极分化:有人指责李某 “冷血”,也有人感慨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



五、跨国收养的时代镜像

潘甜甜的故事,折射出中国跨国收养的变迁史。1993 年中国加入《海牙跨国收养公约》后,涉外收养进入规范化阶段,但 2024 年 8 月,中国宣布停止国际收养计划,仅保留亲属收养特例。

这一政策调整背后,是国内福利体系的完善 ——2023 年,中国儿童福利机构抚养的孤儿数量已从 2011 年的 10 万降至 4.2 万。

与此同时,美国收养中国儿童的数量锐减 80%。2005 年,美国家庭收养中国儿童达 1.3 万人,2014 年降至 2800 人,2023 年不足千人。

专家分析,这既源于中国经济发展,也与美国国内领养政策收紧有关 ——2016 年,美国国务院关闭了多家违规收养机构,跨国收养费用从 3 万美元飙升至 8 万美元。



六、文化撕裂中的救赎之路

潘甜甜最终选择在扬州设立公益基金,帮助被收养儿童寻亲。她在耶鲁大学的演讲中说:“我的人生是两个国家的合奏曲。当我站在茱萸湾公园的长椅前,我终于明白,血缘不是羁绊,而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脐带。”

这场跨越太平洋的寻亲之旅,留下了太多未解的命题:当跨国收养成为历史,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的个体,该如何安放自己的文化根脉?当 DNA 技术破解了血缘密码,又该如何修复被岁月侵蚀的情感裂痕?

在波士顿家中,潘甜甜珍藏着两件物品:一件是扬州福利院的搪瓷碗,另一件是耶鲁大学的荣誉证书。这两件看似矛盾的器物,恰是她人生的最佳注脚 —— 在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中,寻找属于自己的身份坐标。

备注:文章人名已经变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