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方面一些国家的经验和对越南的启示”,是近年来越南学者发表文章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在列举国家经验时,必有中美,多数情况下还会有俄罗斯、日本和韩国。
在研究国际局势时,中美俄,尤其是中美被视作单独的考虑因素,也常常是最重要因素。
在区域国别的有关研究中,美国、中国是最受到关注的,东盟内其他大国如泰国、区域内其他大国如日韩,也是越南关注的重点。越老柬作为一种特殊关系,也在学者的研究中得以体现。
关于中美两国的专门研究中,一个有意思的迹象是,关于美国的研究着重于预测新政府的走向,以及这个走向对包括越南在内的其他国家带来的影响。关于中国的研究,关注于中国的态度、行为、就某件事的看法以及某个对外政策的落实情况。
前述研究中,还会提到对越南的启示、意义、参考价值等等。
在关于“煊赫五洲、震动地球”的奠边府大捷的系列文章中,极少提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角色,但自力更生的内容比较明显。越南后方建设、西北民族团结等因素得到强调。有的文章还会提到越老特殊关系在奠边府大捷之中的作用。
一篇讨论“ 1954年印度支那问题日内瓦会议”的文章中,有两处提到了有关于中国的角色。
一个是国际背景。
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世界力量对比总体上更有利于革命阵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因苏中联盟的巩固而得到强化,两国开始大力推进基于长期计划(如五年计划)的经济发展模式。
一个是当时各国的立场和看法。
越南的立场
早在1953年11月26日奠边府战役开始前,胡志明主席接受瑞典《快报》采访时即明确表态:“如果法国政府已从这场数年战争中吸取教训,希望通过谈判方式在越南停战,并以和平方式解决越南问题,越南民主共和国人民和政府愿意接受这一提议……越南停战的基础是法国政府切实尊重越南的真正独立”。
法国的立场
长期的战争导致法国经济社会日益困难,国内反战运动高涨,社会动荡加剧;与此同时,法国共产党在议会选举中取得重大胜利。法国统治阶层分化为主和派与主战派。1953年10月20日,法国议会讨论印度支那问题,许多议员要求政府立即与越南政府谈判。迫于压力,法国总理约瑟夫·拉尼埃声明将研究越南的一切提议,不拒绝谈判。在此背景下,法国政府决定一边继续战争,一边寻求谈判以挽救远征军,放弃完全控制印度支那,仅保留部分利益。1954年3月10日,法国议会同意由苏联、美国、英国、法国四国共同召开日内瓦会议。
参与日内瓦会议的各大国立场
苏联:苏联需和平环境以重建国家并巩固东欧阵营,同时维护战略利益。其战略重心是防止法西斯德国在欧洲复兴,因此需拉拢法国。在东南亚地区,苏联影响力有限,故调整外交策略,推动国际缓和以增强国内实力,并与美国展开竞争。
美国:美国推行“遏制共产主义”战略,尤其1949年中国革命胜利后,将印度支那视为资源丰富的战略要地,是亚洲反共防线的“关键”。基于“多米诺骨牌理论”,美国认为守住越南北部可防止东南亚“赤化”。初期政策是直接干预,后因英法反对未能建立东南亚军事同盟,被迫接受召开日内瓦会议。
英国:英国在东南亚利益深厚,但二战后国力衰落,需放弃部分殖民地。其不认同美国的“多米诺理论”,担忧中国革命影响英联邦稳定,同时警惕中美苏势力扩张。英国认为法国即将战败,主张尽快结束战争、分割越南并建立新防线。
中国:中国正实施首个五年计划,亟需和平环境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并保障南部边境安全。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参与重大国际会议,旨在确立亚洲事务话语权,打破美国封锁。此外,中国作为越南抗法战争的主要援助国,希望通过停战集中资源发展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