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星曾用亲身经历演绎了现实版"孤注一掷"的惊心动魄,从泰国机场的满怀期待,到缅甸诈骗园区的剃头培训,他的遭遇比任何剧本都更具戏剧张力。而后,他带着满身伤痕回归娱乐圈。


当人们期待看到劫后余生的王星如何重启演艺生涯时,近日,《无限超越班3》节目组却安排他即兴表演"被绑架后与女友通话"的片段。


当他哽咽着对电话那头虚构的“女友”说出“等我回来带你去看北极光”。这看似精湛的表演,导师曾志伟眼眶泛红,观众席啜泣声此起彼伏,但社交媒体的评论区却炸开了锅:“这不是演技,是伤口撒盐!”“节目组吃人血馒头的姿势太难看了!”


今年初,王星被"海外剧组"的虚假邀约骗至泰国,随后被贩卖至缅甸妙瓦底诈骗园区。在那里,他目睹了同袍被剃光头、关铁笼的惨状,自己也经历了长达三天的诈骗话术培训。直到女友发现异常报警,中泰缅三方警方联动,才将他从人间炼狱救出。

从“缅北幸存者”到“综艺焦点”,王星的“逆袭”本应是一则励志故事,却因一场绑架戏的复刻,撕开了娱乐圈“苦难变现”的疮疤。当真实创伤被包装成催泪剧本,当观众共情沦为流量收割工具,这场争议早已超越娱乐话题本身,成为一场关于人性底线与行业伦理的全民拷问:我们究竟在消费苦难,还是在敬畏生命?



节目播出后,导演吴彤的评论区沦为"控诉广场"。"吃人血馒头""无底线炒作"的批评声浪中,心理学教授直指要害:"让创伤者重复痛苦经历,与马戏团展示畸形秀何异?"更有网友翻出节目组让王星女友扮演"催婚角色"的花絮,质疑其消费苦难的精心策划。

支持者认为,王星的表演让大众直面跨国犯罪之恶,是“用艺术救赎苦难”;反对者则炮轰节目组“把伤疤当勋章”,利用受害者伤痛博取收视率。更尖锐的质疑指向行业潜规则:“如果王星不演绑架戏,他连路人甲的机会都没有!”


近年来,明星吸毒、家暴等负面经历频频被包装成“重生叙事”,成为综艺、影视的流量密码。节目组深谙“黑红也是红”的法则:王星表演片段播放量破5亿,微博涨粉百万,TVB火速递来合约。这种“苦难变现”的商业模式,本质是将个体的血泪转化为资本增值的燃料。

观众此次的集体反弹,折射出社会对娱乐伦理的觉醒。他们不再满足于被投喂猎奇素材,开始用"差评"投票,要求内容生产者对创伤题材保持敬畏。王星在采访中说"疤痕不会消失,但可以选择让它开花",或许正是对这场争议最体面的回应。只是,若每个"开花"的过程都要经历被围观、被解构、被消费,那娱乐产业的土壤终将寸草不生。

当真人秀将摄像头对准人性伤口,当综艺节目把创伤经历编成表演模板,我们不得不问:娱乐的边界究竟在哪里?艺术创作的灵感当然可以源于生活,但绝不该建立在对当事人伤口的反复撕扯之上

观众不好糊弄了,这是进步。他们开始用更审慎的目光审视屏幕背后的真相,要求娱乐产业回归内容本质。或许,这场争议能成为转折点——让创作者明白,真正打动人心的,永远是真诚的演绎,而非带血的噱头。王星的眼泪不该成为流量密码,而该成为照向行业阴影的一束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