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红海北部的夜空被巡航导弹的尾焰撕裂,也门胡塞武装在24小时内第二次向美国“哈里·杜鲁门”号航母发起袭击。这场“拖鞋军”与“钢铁洪流”的较量,让全球军事观察家想起越南战争中的溪山战役——当科技与意志碰撞,胜负的天平往往向更贴近土地的一方倾斜。
胡塞武装发言人叶海亚·萨雷亚的声明充满火药味:“我们的导弹将像暴雨般落在红海的每一艘美国军舰上。”这番豪言背后,是胡塞武装用单价仅数千美元的无人机和改装导弹,对抗美军单艘造价130亿美元的航母战斗群的荒诞现实。五角大楼的回应却显得苍白:他们坚称航母未被击中,同时承认击落了11架无人机,并追踪到一枚“失败坠海”的导弹。这种“否认与承认并存”的微妙表态,恰似当年美军在越南战场上报喜不报忧的翻版。
红海的地理格局,成为这场非对称战争的关键变量。曼德海峡最窄处仅30公里,胡塞武装的导弹从岸边发射,如同“站在阳台用弹弓射击楼下豪车”。即便命中率不足10%,但饱和攻击的威慑已迫使美军航母编队后撤200海里。更讽刺的是,这片全球12%贸易量必经的水域,因胡塞武装的封锁导致航运成本飙升300%,仅2024年损失就超过200亿美元。挂着美国国旗的货轮,反而成了胡塞武装“低成本勒索”的最佳筹码。
游击战的精髓,在胡塞武装手中演化出数字时代的版本。他们用游戏《武装突袭3》的画面冒充战果,在社交媒体上虚构“发言人送子赴华留学”的悲情故事,将认知战玩得风生水起。相比之下,美军航母舰长晒面包坊照片的“亲民公关”,被网友嘲讽为“战地烘焙秀”;五角大楼的官方声明,淹没在胡塞武装“击沉航母”的短视频狂欢中。这场舆论战的胜负,正如网友调侃:“穿西装的拳击手,打不过光脚的段子手”。
美军的困境,本质是霸权逻辑的必然结果。特朗普政府一边宣称要“彻底消灭胡塞武装”,一边却在空袭中造成53名平民死亡,其中包括5名儿童和2名妇女。这种将反恐异化为“无差别打击”的做法,反而让胡塞武装控制区从78%扩大到82%——每枚落下的美国导弹,都成了对方征兵的活广告。也门社交媒体上,被炸毁的民居照片配文“废墟里长出的仇恨比钢铁更坚硬”,道出了人心向背的真相。
更深层的裂痕,正在美以联盟内部蔓延。当胡塞武装的导弹“误击”以色列机场,内塔尼亚胡政府不得不在加沙冲突与红海危机间两线作战。而美国强推的“印太战略”因航母调往中东出现漏洞,东方大国的崛起却未因美国的“战略分心”放缓脚步。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窘境,被智库学者比喻为“用中东的火,烧亚太的房子”。
历史的回响总在重演。1954年奠边府战役,法军的现代化装备被越共的坑道吞噬;1975年西贡陷落,美军的直升机在屋顶化作废铁;2025年的红海,胡塞武装用土制导弹书写着“超级大国受挫记”的新篇章。这些案例的共性残酷而清晰:当战争沦为维护霸权的工具,当军事优势脱离道义根基,再强大的武力终将在“人民战争的汪洋”中熄火。
中国始终倡导“对话优先”的解决路径。外交部发言人近期重申:“武力不是化解矛盾的良药,尊重各国主权和发展道路才是长治久安之本。”这一立场与胡塞武装事件形成鲜明对照——中国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破解“战争-仇恨-更激烈战争”恶性循环的钥匙。当胡塞武装用拖鞋踩住美军的军靴,世界应该看到的不是“中东乱局”的表象,而是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迫切性:在文明多样性的21世纪,任何强加的“秩序”都难逃历史韧性的反噬。
硝烟中的红海,正成为新旧秩序博弈的显微镜。胡塞武装的土导弹击碎的不仅是航母的神话,更是单极霸权的幻觉。而中国的智慧在于,早在2013年就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用基础设施联通替代军事对抗,用共同发展消弭文明冲突。这种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或许才是回答“人类向何处去”的终极方案。
当“哈里·杜鲁门”号的舰载机因频繁拦截耗尽导弹库存,当胡塞武装的无人机从沙漠作坊源源不断起飞,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军事胜负的范畴。它是一场关于“何为真正力量”的全球启蒙——在21世纪的战场上,决定历史的从来不是武器的价格标签,而是战争背后的人心刻度与文明选择。正如也门母亲在废墟上种下的橄榄树,其根系穿透混凝土的速度,远比导弹摧毁生命的速度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