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政府曾经在杭州西湖边上展开了两次迁墓活动。当时在西湖边上,包括武松、苏小小等古代名人的坟墓都被拆毁,唯有一座宋代墓得到保存。



五十年代,学者费孝通也曾经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替西湖鸣不平。他说:“西湖原来是一个大公墓,而且这个公墓还是统一规格的,一律都是‘土馒头”,这也未免太煞风景了。

1953年12月至1954年3月,毛主席在杭州办公,他看到孤山一带有许多坟冢,影响西湖景观,感慨道:“西湖边的坟墓太多了,这些坟墓可以拆迁一下埋到郊区去,让死人也过集体生活不好吗?”

随后,地方上的工作人员就开始对孤山、西冷桥畔一带的古代名人墓冢开始了拆除。但是毛主席特别下命令指示:一定要保护好岳王坟(岳飞墓)。

地方民主人士纷纷向周总理提意见,随后周总理致电浙江方面,叫停了这次拆墓事件。六十年代,胡乔木游览西湖后写了一首《沁园春·杭州感事》,指出西湖的名人墓大煞风景,建议拆除。



胡乔木在这首词中表示:西子湖本来是享誉千年的风景名胜,是大自然馈赠给全国人民共同的遗产,但是它现在却被“土偶欺山,妖骸祸水,西子羞污半面妆”。

一些“名人”的历史功绩与西湖根本不相匹配,把他们的坟墓建在西湖边上就等于“污染”了西湖。于是胡乔木建议毛主席,考虑拆除这些坟墓。随后,当地分5批,拆了西湖边上600余座坟墓。

自从儒家传统观念得到普及后,中国人一直有“厚葬”之风。尤其是一些有财力的人们,其家属对亲人死后的“阴宅”风水看得很重。他们往往喜欢寻找一些藏风聚水的宝地来安葬先人。

西湖山明水秀,无疑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唐宋以来,西湖一直是中国著名的风景旅游区。在这种地方存在大量的坟墓,那故去的名人和他们的家属自己是高兴了。

但是对于前来游玩的游客来说,确实是很煞风景。所以这就牵扯到了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尊重死者,还是尊重生者。假如我们要尊重这些逝去的名人,那他们留下的坟墓就一个也不能动。



有人统计,西湖当年有大大小小名人墓不下130个。这么多名人墓星星点点散落在西湖的两岸,看上去就像是“西子脸上的青春痘”一样让人膈应,也难怪胡乔木和费孝通会为此发声。

孔子从前提起生死观之时,曾经有一句名言,叫做“未知生,焉知死”。因此我们中国的传统观念里面,死者固然值得敬畏,但是生者的利益也应该得到保证,所以才会出现迁墓事件。

那么,在迁走别人的坟墓时,毛主席为何要下令要保护一座宋代墓呢?其实答案非常简单,因为这座墓是岳飞的。岳飞自元明清三代直至民国时期,一直是我们的民族英雄。

普通的名人埋葬在湖畔,胡乔木和费孝通等人还嫌弃他们“污染”了环境呢,但是岳飞埋在那里,却是西湖的无上光荣。这就应了岳飞墓前那一副对联,正是——“青山有幸埋忠骨”。

西湖边上的群山啊,你们是修了几十万年的福德,才有机会让岳飞这样的民族英雄,千古大忠臣埋在这里呢。相传在清代以前,我们中国民间拜的“武财神”并不是关羽,而是岳飞。



岳飞在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42)年被秦桧冤杀,二十年后被南宋孝宗平反。当时高宗赵构还在世,所以他的平反并不彻底。后来元灭南宋,民间才兴起祭祀岳王之风。

人们替岳飞建岳王庙,又把他抗金的故事编进元曲。元朝还加封他为“保义”,又收集整理了他孙子岳珂替他平反写下的《金陀粹编》。

明朝建立后,历代君主都非常仰慕岳飞,于是在全国范围内替他修建庙宇、祠堂,并篆刻碑文进行纪念,因此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在民间可谓是家喻户晓。

但是后来清朝入主中原,统治者自认金人后代,而岳飞抗击的又是金国侵略者,所以为了淡化岳飞在民间的影响力,清朝抬高了关羽的地位,从此民间改拜关公为武财神。

抗日战争时期,国家再度面临沦亡的危机。国人又想起了这位八百年前率领岳家军抗击侵略者的英雄,因此通过电影、戏剧、文明戏和流行歌曲的方式又将他重新推出。



所以岳飞精忠报国的精神,对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血性与凝聚力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毛主席下令要保护岳飞墓,除了因为岳飞本身的历史功绩外,也因为毛主席本来就是他的半个“崇拜者”。

毛主席少年时代,是看着《说岳全传》这类书长大的。1932年,毛主席受红军中“左倾”思想的打压到江西疗养时,曾经在卧龙北山的小道上,吟诵过岳飞的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遗作诗词很少,其中只有两首《满江红》,常人熟知的是“《满江红·怒发冲冠》”。而这一首回忆北宋当年繁华,哀民生之多艰的作品,不是对岳飞的事迹比较关心的人,当年多半不知道。



三十年代,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一文时,当中有“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话语,就是从《宋史·岳飞传》“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中,直接拿过来的。

毛主席曾经研究过岳飞的作战方略,对他的兵法赞不绝口。1949年毛主席访问苏联,与斯大林谈到当年红军长征中多次被国民党包围,战士们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与敌人殊死搏斗,最终凭借“视死如归”的精神,成功打败国民党突围。

苏联翻译不知应当如何翻译“视死如归”这个成语,于是毛主席就给斯大林讲了岳飞的故事,毛主席说:

‘视死如归’这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名将岳飞之口,他是十二世纪征伐女真族的名将。中国南部的杭州市,至今保存着宋代杀害岳飞的佞臣秦桧下跪请罪的雕像。这里的‘归’字不做‘回来’、‘再来’讲,而应当做‘回到原本的状态’讲。

其实这个成语的出处是《管子·小匡》:“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毛主席熟读诸子百家,《管子》这样的名著自然是读过的。



但是毛主席在这里却把这个成语出处算到了岳飞头上,那是因为,他最早接触到这个成语时,还是在少年时代读《说岳全传》的时候。可想而知,岳飞的生平事迹,对毛主席影响至深。

在胡乔木看来,普通的“名人”墓要不要留在西湖边上,那还得先问一句“他配不配”;只有岳飞这种重量级的民族英雄,他要葬在哪里,那得先问一问那个地方“配不配他”。

  • 参考资料:
  1. 《西湖名人墓地之劫》——《光明网》,2012.02.04;
  2. 《西湖迁墓往事》——《杭州网》,2019.08.09;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