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梁幸发
特区政府早前公布一系列公营医疗服务的收费和资助改革方案,引起社会讨论,其中在急症室收费方面,危殆及危急病人将获豁免收费,其余病人则需缴付400元,而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服务则会收取50至500元不等,并会调整药物的收费及数量。政府提高公营医疗收费,固然未必容易获得市民接受,但社会需了解政府是次改革有其必要性和迫切性,社会大众也将能受惠于改革方案。
首先,现时的收费模式欠缺可持续性,长远有机会令公营医疗体系崩溃。诚然,现时政府对公营医疗的资助率达97.6%,换句话说市民的“共付额”只是2.4%,正如医务衞生局局长卢宠茂所言,全球大多数地方的公营医疗共付率为10%或以上,其中新加坡的资助比例约80%。在是次增加收费后,整体资助率仍达94%,可见香港公营医疗的资助比例仍高于全球大多数地方。另一方面,本港人口老化持续,至2039年时,本港65岁及以上人口将增至252万人,占总人口31%,可以预期社会对公营医疗服务的需求将有增无减。事实上,香港于公共医疗的经常性开支持续增加,长远而言若政府无法承担持续增加的医疗开支,将使整个公营医疗系统崩溃。
其次,现时急症室滥用的情况持续,轮候时间长期为人话柄,当中主因是不少不属于危急的病人到急症室求诊,阻碍了真正需要急症室服务的人。急症室应定位为集中资源处理最危急的病人,其他非危急的病人应考虑前往门诊或其他私营诊所和机构。是次收费改革将有助改变市民求诊的习惯,减少非危急病人前往急症室求诊的数目,让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能够及时获得诊治,社会大众也能受益。
再者,是次改革也有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有效把资源用于真正有需要的病人身上。以非紧急放射诊断及病理检验服务为例,由于轮候需时,部份人士在轮候一段时间后可能已经另行处理了有关问题或不再需要有关服务,但基于已预约了的缘故,因此仍如期使用服务,使资源未能用得其所,而药物每次派发数量改为最多4星期,能有助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由此可见,整体社会和每位病人也将受益于是次改革方案,特区政府也强调每年所增加的收入将投放用于公共医疗系统上,同时亦加强对基层的医疗保障,包括放宽减免费用的申请资格,预料合资格受惠人数将由现时30万大幅增加至约140万,并增设每人每年1万元的收费上限,预计7万名经常使用医院服务的重病病人将会受惠。
无疑,现时香港公营医疗系统仍有其他问题,包括第一,本港医生人手短缺,现时本港每千名人口只有约2.1名医生,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如新加坡、日本和南韩等国普遍达2.6名或以上为低。第二,本港公私营比例失衡,其中约一半的医生在公营体系服务,却兼顾了全港约9成的住院病人。第三,公立专科门诊的轮候时间动辄数以年计,每名专科医生处理的病人数目过多,影响了每名患者接受诊治的时间和质素。因此,是次公营医疗服务收费改革作为整体医疗改革的其中一环,特区政府同时多管齐下改善公营医疗,包括正计划设立本地第三所医学院,以增加医生的数目,又大力发展基层医疗,让轻症与慢性疾病病人能留在社区接受治疗,使急症室及公立医院能主力处理较危急的病人,以达致分流的效果。
特区政府是次迎难而上作出改革,有助缩短急症室轮候的时间,让资源用得其所,并实现香港公营医疗系统的可持续性。无论在短、中还是长期而言,受惠的将是每一位香港市民,整体香港社会将能受益。
(本文作者系香港青年时事评论员协会会董、执业律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