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始阅读本文之前,麻烦您先点个“关注”。这不仅能让您更方便地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让您有更强的参与感,非常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赵丽颖主演的新片《向阳·花》于清明假期上映。该影片首日票房就达到了1.2亿,豆瓣评分更是直接飙升至9.2。



不过,这部电影却因为冯小刚删减了赵丽颖大量更野性、更粗犷的台词戏份而引发了不少争议。

支持这一决定的人认为,这样的删减提升了演员表演的张力,有助于电影整体艺术性的提升。



而反对的声音则觉得,这种处理削弱了角色的完整性,既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难以赢得赵丽颖粉丝的支持。

这场争论实际上揭示了一个影视行业长期以来被掩盖的问题:

到底是什么让观众真正记住了一部影视作品?

一、真正的演技并不依赖台词

想必大家都有过类似的经历。

我们在看电视剧时,编剧精心设计的大段台词,演员们说得字正腔圆,但往往我们并不能真正融入其中,甚至转头就忘了剧情。



反而是那些安静无声、充满留白的画面,让人印象深刻到起鸡皮疙瘩。

就像《向阳·花》这部影片一样。



赵丽颖被冯小刚删减后仅剩七秒凝视的片段,仿佛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影视圈最残酷的事实——

真正的演技并不靠嘴巴表达,而是藏在眼神里。

《向阳·花》的导演冯小刚透露,在最初的版本中,赵丽颖饰演的高月香有大量的市井脏话和激烈的对抗戏。



例如,她暴揍黑心工头时脱口而出的“你们吸人血的样子真TM恶心”,

以及喝农药后长达十分钟的骂街戏。



这些台词充满了野性和力量,甚至让对手演员都感到情绪失控。

然而最终,这些戏份只留下金属撞击声和七秒的凝视。

这样的选择背后,其实反映了导演对表演本质的深刻理解:

最高级的情绪传递往往不在台词之中。

比如网友们逐帧分析的“扔掉扳手后的七秒凝视”:



赵丽颖仅仅通过眼眶的颤抖、瞳孔的收缩以及嘴角细微的抽搐,

便成功传递出了愤怒、不甘、绝望与坚韧等多重复杂情感。

这显然比保留原版的脏话更具震撼力。

再举几个例子:

在电视剧《狂飙》里,张颂文蹲在路边吃猪脚面时,喉结轻轻一动,全网都在猜测他咽下的究竟是愧疚还是欲望。



在电影《少年的你》中,易烊千玺被群殴后躺在地上蠕动身体的长镜头,没有一句台词,却让观众感受到校园暴力带来的窒息般的屈辱。



韩剧《黑暗荣耀》里,宋慧乔全程冷脸,但仅仅是嘴角的一丝轻微上扬,就让观众感受到复仇的杀气。



这些无台词的表演反而让观众记忆深刻。

就像生活中那些最刺痛人心的瞬间,并不是对方说了什么,而是他在沉默时泛红的眼眶。

在如今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粗制滥造、敷衍了事的剧集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

他们渴望看到更细腻的表现,并且已经具备了用显微镜看剧的能力。



数据显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演技封神瞬间话题下,点赞前100的视频中,超过80%都是演员的无台词片段。



这表明如今的观众早已不再满足于“听”故事,而是要“读”演员的微表情。

二、《向阳·花》的创新尝试

除了从“嘴巴”到“眼睛”的转变,《向阳·花》这部影片在其他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大胆的尝试。

这部电影由赵丽颖领衔主演,题材新颖且富有挑战性。



它讲述了五个刚刚出狱女性的生活故事,用“扎进现实的刀锋”描绘出“水泥地里开出的血色玫瑰”。

过去国产电影中的底层女性形象要么是软弱无助的受害者,要么是清醒坚韧的独立个体。

而《向阳·花》则是完全打破了这种设定,将生活的伤疤赤裸裸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赵丽颖饰演的母亲为了筹集女儿手术费而偷窃,



兰西雅饰演的聋哑少女用烟头自残,

程潇饰演的走私犯在铁窗上涂鸦。



这些角色不像传统影视剧中的完美人设,

她们浑身泥泞、满身伤痕,连哭戏都带着一股狠劲儿。

虽然这种题材选择风险很大,但《向阳·花》的票房成绩证明了它的成功。



观众厌倦了那些悬浮、完美无瑕、不接地气的角色,他们更想看到的是真实的人如何在困境中挣扎。

正如部分网友所说:

“看她们打架比看偶像谈恋爱更有吸引力。”

此外,赵丽颖的表演堪称教科书级别的示范。



她提前三个月混入聋哑学校学习,拍摄时不化妆,毫无顾忌地跪在雨夜街头用手语表达情感。

最精彩的是她与兰西雅的对手戏:

当聋哑少女用烟头自残时,她夺下火源时那几秒钟的眼神转换,轻松在野性与母爱之间切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种仅靠眼神演戏的方式彻底颠覆了传统的表演逻辑。

《向阳·花》的成功也验证了一个事实:



观众是有判断力的,他们会用票房来选择真正的好电影。

当同档期其他电影还在玩“车祸失忆癌症”这类狗血桥段时,这部没有流量明星、没有特效炫技的片子,硬是从清明档杀出一条血路。



《向阳·花》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精致的滤镜,甚至连一句“女性觉醒”的口号都没有。

它只是把五个女人的伤疤撕开,让观众直面真实的血与肉。

这种“不说话”的真诚,反而成为划开观众心口的最锋利武器。



三、艺术与市场的平衡

近年来,电影观众对影片的态度似乎处于一种矛盾状态:

一方面吐槽“烂片太多,不如短视频有意思”,另一方面又愿意为像《我不是药神》这样的现实题材买单;



一边批评流量明星演技差,一边追捧《封神》中老戏骨的精湛表演。



这种矛盾背后实际上触及到了当今影视行业最核心的问题——

电影到底是应该迎合市场,还是坚持艺术追求?

从某些古装偶像剧来看,尽管剧本漏洞百出,却敢花80%的预算请流量明星。

结果往往是观众疯狂打差评,豆瓣评分跌至2.5,票房惨败。



相反,《流浪地球》这类硬核科幻片,凭借特效和故事赢得了市场认可,证明了自己的价值。

而另一边,文艺片导演们常常摆出一副“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

他们选择小众题材,采用隐晦手法,美其名曰“艺术表达”,

但实际上是在逃避市场的检验。



陈凯歌导演的《无极》为例。

他曾宣称十年内没有人能看懂这部电影。

虽然当时影片的造型与特效吸引了不少眼球,



但因其故事主线不清、逻辑混乱、意味不明,最终收获了大批差评。



这种“圈内自嗨”的行为只是为了营造“艺术片”的人设罢了。

真正聪明的创作者早已在市场和艺术之间找到了平衡。

《我不是药神》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它用喜剧的手法讲述沉重的故事,将社会痛点隐藏在笑点之中。

观众既能被逗乐,又能被打动。

其实影视行业的出路很简单,只有八个字:

尊重市场,敬畏观众。



但这并不是说放弃艺术追求,而是要学会用商业手段包装故事内核。

例如,《我和我的祖国》通过小人物的故事引发观众共鸣;

《流浪地球》用“带着地球逃亡”的设定点燃民族情怀。

总而言之,影视行业的真相已经越来越清晰:

观众需要的不是表面光鲜的水货,而是有血有肉的真实。



未来的电影市场,注定属于那些既能精通商业规则,又能坚守艺术良心的“双面胶”。

毕竟,用真诚拍出来的电影,连市场都无法阻挡。

信息来源:

1.杭州日报:冯小刚:忍痛删掉了赵丽颖狠戏



2.搜狐网:冯小刚删减赵丽颖“狠戏”:是观众玻璃心,还是导演怂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