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陕甘川渝鄂采访工作计划
刘光福
为了用实际行动支持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党委、政府,将在原贡当边防驻军遗址打造“红色教育基地”(2023年度称申报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建设,所以文中和座谈会标横幅皆以“红色美丽村庄”字面显示),加强建设“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长廊发展思路,这是一件“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好事。当年军民共建边防铜墙铁壁,今朝藏汉携手同建教育基地。
(一)
2023年12月初,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达娃主任叫我组织十几位老兵用手机自拍讲述当年在贡当卫国守边视频传给他们作为一项上报“边境红色教育基地”内容资料之一,这是一件叫我“头痛”的事。我知道这个视频不是普通的视频,而且是比较一个珍贵的视频,要上送县、市、自治区及以上有关部门领导审视审查内容,而且部份老兵对智能手机功能操作不一定熟悉(包括我在内)。老兵录制视频音频内容要达到上级有关部门审视的要求,还是有一定困难。尽管如此,我还是联系了10多位老兵,请他(她)们按照录制视频内容和要求,用手机录制视频转发给我,由我转发给达娃主任。
12月10日,我收到几位老同志用手机录制的视频,我看了其中一位老同志传给我的视频,我认为该视频内容可佳,讲述内容按录制视频要求内容讲述的,语音宏亮清晰,无杂音。我就将这位老同志录制的视频转发给贡当乡党委主要领导。从乡领导回复我的信息中分析,其可能在吉隆县城所在地,他将这个视频与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第三方共同审视后,达不到所需要内容要求,尔后发信息给我:“他们要与县有关部门主要领导和第三方负责人前往贡当乡实地考察,尔后‘打包’给第三方,由第三方专业去拟定实施方案,去落实这件事情(当时我认为是吉隆县委、县政府与贡当乡党委、乡政府抽调的人员,组织的专业人员团队为第三方)”。同时告知我“2024年贡当乡贡当村申报国家级‘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贡当村和原162团1营营部驻地这一块融为一体,作为‘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的核心资源之一,原来的文字资料还不够,还要请老兵们讲述回忆作为历史资料等。我们拟定请第三方来录制视频和收集相关资料比较好些。现通知未录制视频的老同志暂缓录制视频,待通知”。为此,我通知老兵们暂缓录制视频,把录制视频的内容准备充分些,听候通知为谢。
我看着达娃主任发给我的汝村建设“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村”的照片,我思考着贡当乡党委主要领导给我回复信息的现实教育意义和长远历史意义。我思量着乡党委主要领导“我们拟定请第三方来录制视频和收集相关资料比较好些”这句看似平淡而时间紧、工作量大的话语。
西藏日喀则吉隆县贡当乡(1961年建南扎尔区、1963年改名为贡当区、1987年改为贡当乡),从1961年由18军54师160团3营为基础扩编组建的独立5团(代号为7903部队),开赴扎东地区执行打击叛匪回窜和保卫边境的任务,团部駐防扎东。
1960年至1979年期间,贡当区和吉隆县成立的是边防民警队,着公安服装,由五团代管。一是1960年下半年到1965年9月为贡当边防民警队人员驻防(全队共两个建制排)【1965年4月,五团在拉孜县整训后,重返原防区,情况有了变化,不仅整顿了组织纪律,总结了工作教训,而且全团进行扩编,由原来的4个连扩大到3个营,一共12个连队,贡当边防队也增加了一个班的编制,全队共两个排的建制。~摘自杜呈和团长回忆录《军营三十五载》第439页)】;当时边防民警队有一个排驻防果仁,其于的地方均未驻防部队。二是1965年10月由昌都162团移防至吉隆接防五团防务,该部一营入驻贡当区。三是1974年4月至1979年4月为边防5团5连驻防。1974年3月一营成建制撤离贡当,由五团五连接防贡当防务工作。1979年3、4月份,西藏军区独立5团5连驻防贡当区撤离后,至今年(2024年)45年了。然而,每年清明时节,乡党委主要领导亲自带领乡机关党支部、乡完小党支部、乡卫生院、派出所党支部及乡“两代表一委员”等单位以及驻地干部群众开展清明祭扫及“五共五固”结对共建活动,干部群众、学生抬着花圈,拿着扫帚步入贡当乡嘎孜山烈士墓地,脚踏黄土,头顶烈日,垒石添土,扫墓祭奠,列队鞠躬;当我看到普琼书记、村干部次仁永珠、乡派出所长次旺、卫生院院长(女)等同志整理花圈缎带,贡当乡完小三年级学生白玛卓嘎宣读祭奠辞时,扫墓祭奠仪式的一一举动(从照片上看,有的都是花甲老人),触动我的心灵,使我感受到乡领导及当地干部群众沒有忘记当年戍边献身的革命烈士。他们的祭扫是对烈士的一种祭奠告慰,对烈士的亲人、亲属及当年戍边老兵们也是一种安慰。
上述三个时段驻守在贡当年龄最大的是80岁左右或者80岁以上的耄耋老人,中间年龄段的也是70岁以上的古稀老人,年龄最小的也是60岁花甲以上之年。如能邀请到这三个年龄段的同志讲述45年前的军营往事,那就是“老、中、青”三结合的团队讲述军营各个时期的往事,然后融为一体,驻守贡当19年里面的往事或者故事一定很精彩,应该达到国家级“边境党性红色教育基地”及“红色文化记忆”厅展览馆的内容要求。这是采访工作思考之一。
(二)
时至2023年12月22日,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党委建設办公室达娃顿珠主任告诉我(以下简称达娃主任):“为进一步增加、完善2024年贡当乡申报国家级‘红色美丽村庄’《红色记忆》版块内容,乡党委决定:近期由专业团队人员到内地组织老兵座谈会,摄像摄音采访录制原162团1营驻防贡当的老兵的视频资料(具体时间未定)。”并问我能接受采访的老兵有多少人?我问达娃主任需要多少人?达娃主任说:“多一些老兵座谈当然好一些”。我胸有成竹的向达娃主任说:我上次通知用手机自录自制视频的有10多位老同志参加而外,如果专业人员来录制视频,可能会召集15到20位老同志,也许会增加几名。如果我能多联系上几位老同志更好。我说:据我所掌握的情况,目前正处于寒冷季节,多数老同志又在西北,年岁都在古稀之年以上,或者八十岁左右,有的老同志身体欠佳,出行也不很方便,临时会不会有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我说不准。
如何做好这次采访收效工作,是我的重点思路。但我只是本次采访工作牵线搭桥人,我的个人工作计划也好,思考也罢,邀请人员等等方面的工作,我作为一名敲“边鼓”的人,所有大小事情都需要与达娃主任共同商量,征得他的同意才好开展工作。才能达到让贡当乡采访组的同志不远万里,从边疆雪山到内地来采访一趟很不容易,既要从食宿上安排好,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一行“乘兴而来,满载而归”的目的。
于是我把邀请当年在贡当边防队、162团、驻守贡当部队、在日喀则、乃至原成都军区工作的老同志参加本次采访的情况,向达娃主任作了汇报。並特别向达娃主任作了采访工作的建议:
(1)、邀请1960年下半年以后入住贡当、1965年9月162团入驻贡当、1974年边防5团5连入驻贡当的指战员们,他们设身处地的生活、建设军营、建设边防、驻防、巡逻、军民共建边防、军民关系等情况掌握得最多最实际,有的老同志从入伍到退伍或调离贡当之前都在贡当工作和生活,他们对贡当地形地貌,营区阵地、哨位、阵地防御工事及火力火器配置、交通堑壕走向等诸多情况了如指掌,他们是贡当营及连队的“活地图”,他们最有发言权,而且会讲述得有声有色,特别是一些重大事件知情者,他(她)们会讲得淋漓尽致。
(2)、邀请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当年到贡当巡迴医疗的10位老同志参加。他(她)们从居住环境、工作条件、交通便捷、气候较好的日喀则地区深入到“西三县”(仲巴、吉隆、定日)边防,可以说从乘车、骑马、走羊肠小道、爬冰峰雪岭、趟严寒冰河、品偿“风刀霜剑”、体验行路难、路难行;为干部战士、群众巡医体检、治病送药、诊治手术;唱歌跳舞、风琴演凑、送文艺节目;生存环境、住宿条件、一日三餐吃的啥东西,诸多方面的情况,也许还有更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他(她)们讲述亲身经历的故事,加上天生的女士优美声音与讲述内容“合二为一”,可能是别具一格的内容,言辞恳切,感人肺腑,更能启迪人的心灵。
(3)、邀请原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到贡当测绘地图的个别老同志参加,这位老同志在贡当工作期间,对贡当山山水水的地形地貌、军队干部战士生活情况、当地群众生活习俗等等,他的讲述内容会是“别有风味”的。
(4)、邀请原日喀则汽车独立营的个别老同志参加。因为驾驶员常年累月给边防一线运送物质,他们对边防公路等级情况、行驶途中遭遇雪崩、泥石流、道路塌方、暴雨暴雪带来的行路难、不可预测的自然灾难带给他们当“山大王”,甚至把生命献给运送物资的途中是常有的事,这位老同志在部队常年跑边防,他会讲得头头是道。这是邀请大范围四个方面的老同志参加本次座谈会议和接受采访。
(5)按照本次采访老兵座谈会内容、摄像摄音录制视频要求,要熟悉曾经贡当1营营部驻地房屋建筑、人员分布住房、阵地防御工事、堑壕构筑走向、阵地哨位、贡当两个碉堡驻防人员、贡当烈士墓地;各连、前哨班排、从吉隆到贡当的道路、从贡当到娘村、樟村、汝村、宁村、康北村、果仁沟、昌果等地的道路情况、住房情况、干部战士生活情况;部(分)队变革情况,渉及具体的人或事(情)件。按照这方面的要求为主题,邀请接受采访工作人员上安排好,起码既要有连队战士代表,还要有领导干部代表;既要有连队干部,还要有机关干部;既要有报务人员,还要有机要参谋人员(机要参谋知道的事情特别多,当然也有保密程度级别,但四十多年前基层连队的事也不算泄密之“规定”了);既要有放影员,还要有医务人员;既要有饲养员,还要有炊事员。可以说这些老同志从多个角度去讲述他们当年的親身经历的一些往事,綜合起来,较为面面俱到,去粗存精,达到采访的目的。
(6)、有的老同志向我建议:在这次受邀参加老兵座谈会之前,请参加座谈会的老兵若有捐赠物品者,在本次一并捐赠为好,我都采纳作为采访讲述内容之一。
(7)、有三名老同志若不能参加集体座谈会(兰州2名;新津1名),如果到时时间允许,可能要到他们家里去单独采访或者前去慰问。我对此事向达娃主任作了特别说明。
达娃主任同意并采纳了我上述的7项建议,我心中对本次采访收效就有数了。
我同时将采访的路线向达娃主任作了说明:一条路线从拉萨至重庆至成都、西安、兰州返回拉萨;一条路线从拉萨至兰州至西安至成都至重庆,返回拉萨。当然,最好从北方开始,在重庆结束,尔后在重庆乘座飞机返回西藏也方便。
达娃主任同意了我的建议后,我立即给陕甘川渝鄂五省、市、县负责联络的同志:西安的马贵明、武山县范灶来、兰州的张胜利、成都的王小玲女士、重庆的陈永、湖北的陈宗炎等同志分别打电话,请他们一是分别按照邀请老同志接受采访内容确定人员、准备好讲述内容题纲或者讲述稿件,有捐赠物品一并带上,在座谈会上实施捐赠。二是有军装者穿上军装,没有就算了;有立功奖章以及“在党50周年”纪念章均佩戴上。因为这次采访摄像录音不是普通的摄像录音,要体现出退役老兵老党员的风彩。三是做好接待西藏贡当乡采访组人员出藏前期食宿准备工作。因临近元旦节,现在西藏采访组的同志是元旦节前出藏还是元旦节后出藏,采访组有几人,我还不知道,考虑到节日期间住宿紧张,如果元旦过后出藏采访更好。四是采访具体时间我接到通知后再告诉陕甘川渝卾受邀采访的负责联络的6位同志。
(三)
12月24日,达娃主任告诉我,26日他从西藏日喀则到西安(他正在家里休假,突然接到吉隆县政府普琼副县长的通知),他对我说:“如果你方便的话,可到西安来,一起到各地去。如果不方便,我们在重庆相见”。我心想来得这么快,我连发言稿都还沒有准备好,好在陕、甘、川、渝、鄂各采访点的工作都有所准备。我向达主任说,我理所当然要到西安来迎接并陪同你们采访组一行才是为人之道,礼义之行,待人之德。
26日早上,我在重庆西站乘座9点54分开往西安北的高铁。在火车上,我寻思着要是能寻找到白连长就好了,他“手里的东西多”,他曾在定结县四连任连长(之前在贡当1营某连任连长)…。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打电活给成都的王小玲女士,请她能否联系上白连长或者知道他的联系方式?随后王小玲女士给我回复了联系白连长的电话号码。我与白连长通了电话,他说话的口语、口头禅与当年在定结县四连任连长的时候沒有什么两样。我将这次采访主要内容向他作了简要说明,他听后在电话那头打哈哈的高兴,对我说:“小刘呀,我给你提供几个人,你与他们联系,白连长亲自点名:“现住在西安的李秋章、我与他很亲密”;“兰州的刘万全、这小子是有真才实学的;戚登胜,是我们三连文书,这小子文武皆备;段军锋、从放电影到我们团任参谋长;范灶来,三连三名战士去营部修电台返回遭遇雪崩,是这小子带人去抢救的…(还有几位不细说)”。“小刘呀,我给你提供的这几个人,他们心里记的东西多,手里掌握的资料不少”。我对白连长说,谢谢你,到时要来成都采访你,你同意吗?白连长说:“要得要得,要给我带条哈达来”。我说给你献一条哈达是理所应该的。我问他住地附近有宾馆吗?他说:“你小子莫担心住处,我这附近有宾馆,其他同志住在宾馆里去,你小子来住在我这客厅里,我俩好好吹一吹、摆一摆龙门阵,你小子不要忽忧我哈”…。我说,我敢来忽忧老首长,保持联糸,到时给首长添麻烦…。
我立即将白连长提供给我的几位老同志姓名分别用手机告诉西安的马贵明同志、兰州的张胜利同志,请他俩想办法分别告诉白连长亲自点名的几位同志,因时间临近,如果无法联系上,也就沒有办法。我本人联系甘肃武山县的范灶来同志(重庆陈永同志也告诉我范灶来的同志的电话号码),请范老兵联系武山县的老同志。
我没有想到在旅途中有意外收获。有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失”。
(四)
2023年12月26日15点56分,高铁准时抵达西安北站。在火车站出站口处,何善宝老师、樊鹏波老师接到了我。随后由樊老师驾车前往咸阳飞机场,等候从拉萨飞往咸阳的飞机。大约在临近八点钟飞机安全着陆,迎接乘座此航班飞机的达娃主任的到来。飞机准点着陆后,我们三人分别在出港口处站立着,聚精会神观望着出港的男女老少推着行李箱、背(掛)着背包步出港口,看着穿戴着有西藏特色的着装乘客,面部“画”着有雪域高原的容颜步出港口;迎接旅客站立在港口的人员也多,有的男女青年手里还捧着花卉,面带笑颜迎接他(她)平安的到来;有帅哥美女迎接到客人后,握手的、赠花的、拥抱的、接过行李箱的、互相问候~你好,一路辛苦了,各式各样迎接客人的礼节礼貌都有,又算一次开阔眼界,如何迎接高原贵宾的到来。我们一行三人待港口没有步出旅客的时候,也未接到达娃主任,尔后电话联系,他已在港口外面停车场,他可能在出港人员高峰时间段步出接客厅,随后我们四人在停车场相见握手。我们四人乘座仍由樊老师驾驶的“陕U6962U”小车,在夜色中,一路驰骋往目的地行驶,到达一餐馆时都十点过了。
在餐桌上,四人都围绕谈论“如何采访老兵”工作为主题。直至此时,我才明白贡当乡说的第三方就是“陕西西安某文化设计机构”,由该机构收集整理相关资料、录制视频音频和设计“红色美丽村庄”相关工作。与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我以为是西藏出来的人员采访老兵和录制视频的同志。晚餐后都快要到12点了,餐厅工作人员都有“送客”之意时,我们才步出餐厅。
(五)
12月27日,由“陕西西安某文化设计机构”负责人何善宝同志在其办公室就采访工作进行了分工(我在何善宝同志办公桌上看见其将我写的162团所有文章复印搁在桌面上,少说也有3厘米厚),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建设“红色美丽村庄”采访组人员及分工:
1、西藏日喀则市吉隆县贡当乡党委建设办公室主任(简称“党建办”):达娃主任向接受采访老兵献哈达、接收老兵捐赠物品、负责与普琼书记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和请示相关事宜等工作。
2、陕西西安某文化机构计设人员:何善宝、樊鹏波二同志负责录制视频时,向老兵提问;樊还要负责驾驶小车行程。
3、摄音摄像师:陶袆每天负责录制视频、照相,晚上备份。
4、采访组与被采访人员的牵头人:刘光福负责记录相关采访内容及记录老兵捐赠物品品名及数量。
5、被采访单位及人员:原贡当边防队、原162团(独立六团)、边防五团、日喀则陆军第八医院到边防巡医、原成都军区测绘大队前往贡当测绘工作、日喀则汽车独立二营等单位部份老同志。
6、采访时间:从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1月4日。
7、采访路线:西安、武山、兰州、新津、成都、温江、简阳、重庆、湖北。
若有变更,临时决定。
我依据本次采访摄像摄音U盘原始资料,将受邀陕甘川渝四省(市)老同志座谈会(湖北省钟祥陈老兵因病入院输液未前往湖北采访)、接受单独采访摄像摄音讲述内容和我作的笔记,经过1年多来的整理,分为39篇综合成文,大约14万字左右(包括发给果仁三连照片老同志在网上的讲述;以及2024年01月中旬前往重庆市江津“采访”1963年11月13日,时任边防5团运输排副班长王树财同志讲述其在强拉山遭遇叛匪伏击时反伏击战斗的纪实拙文),陆续推荐给《雪域老兵吧》审阅可否发表。
从今天开始(2025年4月第二周),将原162团、独立5团部份老同志于2023年12月28日至2024年1月3日分别在西安、武山、兰州、温江、重庆等县、市老兵座谈会上讲述及摄像摄音讲述在西藏边防亲自经历往事、捐赠物资情况分享于读者。
由于主要是依据采访摄像摄音U盘资料,在听取老同志讲述内容时,因南北地方语言语音有差异,从聆听每位老同志讲述一句语言,每一句话都要反复聆听3、5次,有的一句语言要聆听5次以上才能抄写在记录纸张上,尔后从记录纸张上的文字再校对讲述者的语言反复校对是否相符,尔后再抄写在电脑上实施修改整理成篇,尔后再次校对。尽管如此,不可避免听觉时有误听,难免有差错文字之处,请讲述者、读者包涵。
有几位老同志的讲述内容在采访以前已经在《雪域老兵吧》发表,本次就不再推荐发表,请予谅解为谢。
若有讲述者不便公开讲述内容(包括个人照片),敬请与整理者联系为谢!
(注:本文插图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简介:
刘光福:籍贯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1972年12月入伍,在西藏日喀则边防服役16个春秋,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副连职干事,连政治指导员,驻岗巴县56206部队副部队长转业返渝。转业就职于重庆市石柱县建设银行支行至光荣退休。“青春无悔、赋闲怀旧”,律诗、随笔等“思念战友,追忆边防”的真情流露,被军地友人广泛称赞……
作者:刘光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