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3437

自闭症家庭出于对航空公司的信任,办理登机手续时申请绿色通道,结果被机长拒载,滞留在机场3小时后,被另一家航空公司热情接待并顺利载往目的地。

这是发生在2025年4月2日第18个“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前一天的事情。

4月1日,两个自闭症家庭在大理机场搭乘中国东方航空公司MU5725次航班时,在服务台表明了自闭症人士的身份并申请绿色通道,结果一直等到飞机起飞才发现被机长拒载。

两个家庭投诉后,得到的反馈是“MU5725 两位自闭症旅客,机组通知影响客舱其实(他)旅客乘机,拒载。”

机长有权拒载自闭症乘客吗?自闭症人士的出行权应该如何保障?

(本文转载自晓更基金会公众号)


正常申报却被拒载

4月1日,2个自闭症家庭一起结伴出行,家长带着2个自闭症孩子乘坐东方航空MU5725航班从大理机场出发。

出发前,他们已经提前按照东航规则申请特殊协助并如实申报健康状况。到达机场后,他们在机场工作人员的协助下办理了行李托运,且工作人员也给两个孩子拍了照,但嘱咐他们先不要安检。

两家人就一直等着,直到快要登机了也没有被通知过安检,在与工作人员沟通后,他们被告知,机长拒载了两个自闭症孩子,理由是出于安全飞行考虑。

在进入 “旅服登机群”后,家长了解到,拒载的理由是“两位自闭症旅客影响客舱其他旅客乘机”。之后,机组人员也没有再做进一步解释。家长不明白,人都还没有乘机,怎么就被认为会影响其他乘客?

后来经机场协调,两小时后,两家人带着孩子登上西藏航空的飞机,顺利飞往目的地。


4月2日,两家人带着孩子又再一次搭乘了东航的飞机飞往另一目的地,这次他们没有申请绿色通道,按正常流程登机,结果一切顺利。

这就让家长更疑惑:为什么不申报可以正常乘机,申报了反而被拒载?

目前,家长还在跟东航沟通中,他们希望与拒载他们的机长直接对话,了解拒载的原因。截至目前,东航方面还没有给予回复。

事件发生后,很多网友也为这些自闭症家庭抱不平,并对航空公司的做法予以谴责:



网友留言(图片来源:晓更基金会)


机长有权拒载自闭症人士吗?

这不是一次偶发的个案,类似事件,多年来累次发生。大米和小米也多次关注自闭症人士出行相关的话题:

不难看出,不少自闭症人士都有乘坐飞机出行的经历,包括东航自身,在过去也曾经热情的接待过自闭症人士搭乘飞机。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两个家庭才选择了申报并希望得到绿色通道等服务,但他们等来的却是机长以“可能影响其他乘客”为由进行的拒载。

在“世界提高自闭症意识日”的前一天,发生这样的事情,后一天无论我们如何强调包容、接纳、平等、尊重,对前一天已经受到不平等待遇的自闭症人士及其家庭来说,这样的倡导,都显得有些苍白。

从其中一位自闭症症妈妈的微信留言可以看出,其中的委屈、不平、震惊,可见一斑。

实际上,对于自闭症人士来说,出行是自闭症人士社会融入的起点。自闭症人士通过出行训练(如乘坐公交、地铁、高铁、飞机等),能够逐步掌握规则识别、情绪管理、环境适应等核心技能。这种能力的培养不仅减轻家庭长期照料压力,更成为其未来就业和独立生活的基础。

出行也是自闭症群体打破“家庭—机构”封闭循环的第一步。许多自闭症家庭因担忧孩子行为异常引发公众误解,长期自我隔离。出行对于自闭症人士及其家庭,无疑是“主动融入社会”的重大转变。

近年来的两会提案也在鼓励让更多的自闭症人士能够自由出行。如推广假肢旅客专用安检设备、优化公共交通信息屏显示规范等。这些措施不仅保障出行权利,也在维护包括自闭症在内的残障人士的尊严。

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及《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心智障碍人士享有平等出行权。

机长如以“孤独症”为由拒载乘客,已涉嫌违反《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第七条:“承运人不得因残疾人的残疾造成其外表或非自愿的举止可能对机组或其他旅客造成冒犯、烦扰或不便而拒绝运输具备乘机条件的残疾人”的相关规定。

此次事件中的当事家庭已提前按照东航规则申请特殊协助并如实申报健康状况,两个自闭症孩子未出现危害航空安全行为,机组人员尚未进行专业评估即单方面拒载,该处理方式也违背了中国民航局“真情服务”要求。


自闭症人士出门为何这么难?

据中国残联2023年发布的残疾人普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自闭症患者已超1300万人,每100个孩子中可能就有1个患病。自闭症早就不是一个罕见病了。

出行自由不仅是自闭症群体平等权利的体现,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我们期待构建“从生存到发展”的全周期支持体系,而畅通无阻的出行环境正是这一体系的毛细血管。只有当每个自闭症人士都能自由走出家门,社会才能真正兑现“神经多样性包容”的承诺。

对于航空业来说,有无对员工科普过相关知识,并制定服务预案,有无为这些家庭提供专门的乘机指导,告知航班飞行安全的要求?

希望包括东方航空在内的航空公司及所有提供出行服务的机构,开展残障平等培训,也建议民航管理部门将残障歧视纳入航空公司服务质量考核,同时呼吁社会公众消除对自闭症群体的出行偏见,停止传播“自闭症=安全隐患”的错误认知。

另一方面,对于自闭症家庭的家长而言,要努力拓展孩子的人生半径,帮助他们最大程度接近普通孩子的能力和经历。

这当然不是自闭症家庭单方面的责任。社会的容纳和帮扶,从制度层面来看更加重要。社会和政府都不能把这些孩子视作另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制度和社会层面的进步,远远赶不上我们孩子成长的速度。我们一方面要争取孩子应有的权利和资源,同时还必须尽最大的私力帮助孩子,来弥补社会容纳和融合之不足。

比如,当我们带孩子出行时,首先要弄清楚孩子是否具备乘坐航班需要的安座和听指令能力。哪些能力达不到,哪些问题行为容易招致误解,我们在出行就应该心知肚明,补齐短板。

我们也期待提供出行服务的机构切实履行《残疾人权利公约》,用专业与善意搭建真正的无障碍通道。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文章版权归「大米和小米」所有,未经许可,严禁复制、转载、篡改或再发布。本号长期征集线索/稿件,一经采用,稿费从优。提供线索/投稿请联系:contents@dmhxm.com。

点击拨打大小米服务热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