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6月,81岁的孙正仁老人颤巍巍走进辽宁营口市史志办公室。他掏出一块红布,说是要上交“文物”。


老人上交的“龙骨”

打开之后 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五块布满水波纹路、边缘带角质的神秘骨头。

"这是龙的骨头!我小时候见过真龙!"老人掷地有声的话语,瞬间将人们拉回1934年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天:中国近代著名的"营口坠龙"事件。


当年孙正仁接受采访

1934年7月28日,辽河入海口笼罩在铅灰色乌云下。12岁的蔡寿康跟着父亲在田埂奔跑躲雨时,突然被天空异象惊呆:翻涌的云层中,一条十余米长的巨型生物时隐时现,身如巨蟒却布满鳞片,头生双角,四爪翻腾,长须在风雨中飘动。

"和庙里画的龙一模一样!"同行的黄振福老人回忆时仍难掩激动。次日《盛京时报》以《龙降酿灾》为题,称这"龙"掀翻船只、摧毁厂房,造成9人死亡。

不过质疑声随之而来:孩童真能在千米高空看清生物细节?但紧接着的第二次目击“飞龙坠落”事件,让走向更加离奇。


民国时期的报纸报道

8月6日,辽河北岸芦苇荡飘来浓烈腥臭。村民任洪福循着气味拨开芦苇,眼前场景让他双腿发软:一条十米多的巨兽匍匐泥沼,头生分叉双角,全身银灰鳞片沾满淤泥,腹部四只利爪深陷地面。

更诡异的是,这生物竟发出阵阵牛哞般的呻吟!消息传开后,短短两天,从营口到沈阳的百姓蜂拥而至。

《盛京时报》记者拍下现场照片:巨兽骨架呈C形弯曲,头骨与双角浑然一体,29节脊骨整齐排列,尾部还留有未腐烂的鳞片。


1934年《盛京时报》拍摄的龙头骨

令人毛骨悚然的是,村民发现时它还活着。据目击者杨义顺描述,这生物临死前用利爪刨出17米长土坑,尸体却在三天内急速腐烂,人们比喻"就像被泼了化骨水一样"。

孙正仁正是此时凑在看热闹的人群里,捡到五块遗骨,珍藏了整整70年!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传说”了,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有过很多目击记录,有过媒体报道,在当年轰动一时。于是2004年央视《走近科学》重启调查,要给这段尘封往事画个句号。


大连自然博物馆专家用须鲸的骨架摆的造型

经过一系列的考证之后,大连自然博物馆的专家赵永波,用须鲸的骨架摆出“坠龙”的造型。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当年只不过是头搁浅的须鲸!

然而报道一出来,立马引起多方的质疑,最简单的一点就是,《盛京时报》照片上的龙头骨和角是一体的,角位于眼窝后方,而且有非常明显的末端分叉,二者造型完全不是同一种类型。

而且根据当年的报道,须鲸脊骨应有56节,为何“坠龙”只剩29节?鲸鱼怎会头长角?鲸鱼尸体需要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腐烂完,“龙尸”为何三天就成白骨?


央视报道截图

“须鲸”的结论站不住脚后,便有人提出第二个可能:那就是造假!

1934年正值伪满洲国时期,或许是日本人制造"真龙护国"的舆论,用鲸骨伪造龙形。当然这种说法也无法证明,因为什么人会蠢到用“死龙”来制造“天命”,这不是反方向的宣传吗?

当时《盛京时报》等媒体报道,只描述从发现到腐烂的过程,没有任何关于伪满洲国的表态,因此这种说法只能说是有那么一点可能性。

2004年《北方晨报》不仅采访了孙正仁,还对其他健在的目击者进行过采访,结果都不约而同说自己“真见过”,这就有点解释不清了。


故宫馆藏 红山文化C型龙

从红山文化C形玉龙到商周青铜器,华夏先民对龙的崇拜持续五千年。细究典籍会发现蹊跷:《左传》记载鲁昭公二十九年"龙现绛郊",史官蔡墨淡定表示"龙就是普通动物"。

唐代《岭表录异》甚至记载过广州人吃龙肉,直到宋代,龙才彻底神化为皇权象征。

至于现代人猜测龙的原型实际上是鳄鱼,古人又不傻,对鳄鱼的称呼:鼍龙、土龙、猪婆龙,虽然都带“龙”字,但也只是一种延伸叫法,老祖宗还是分得清的。


概念图

这不禁让人猜想:是否远古时期,龙真的是曾与虎豹共存的真实生物?就像恐龙灭绝留下化石,龙或因体型庞大、数量稀少逐渐消失,只留下零星的"坠龙"记载。

十二生肖中其他动物都真实存在,唯独龙成为虚无飘渺的传说,难道仅仅是个巧合?

当然远古时期可能存在的“龙”,并不一定是现代这种经过几千年“艺术加工”后的形象,或许是先民对某种远古巨兽的集体记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