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1月,随着全国土地改革的大力推动,本是一件能够改变无数农民命运的大事。此时和毛主席同为老乡且是忘年交的齐白石却焦虑难安,自己打小家里就穷苦,后来靠绘画出名之后,置办了许多田地,如今土改政策的实施,自家的土地不仅要充公,家人还要被安上“地主”名头进行批斗,这可如何是好?

齐白石出生于湖南湘潭的贫农家庭,自小就对绘画感兴趣。先后做过木匠学徒和雕花木工维持生计积攒学费,1888年弃凿学画,凭借喜爱和非凡毅力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得到广泛认可,成为一代绘画大师。




和齐白石同为老乡的毛主席对于这位挚友也是惺惺相惜,他们同怀思乡情怀且拥有相同的艺术热爱,两人结下浓厚的友情。

随着齐白石的画作愈发出名,也为他积累了一些财富。由于自己来自农村,本着农民靠地吃饭的思想,齐白石将这些钱在老家陆陆续续置办了200多亩土地、偌大的宅院和一大片山林。




这些财产分别给了原配和继室留下的6个儿子。齐家人平时将田地分租给当地的农民耕耘,收取地租和押金,当时这些租户也叫做“佃户”。倘若是当年的收成不好导致佃户的地租不够就从押金内扣除。



新中国成立初期,秉着“耕者有其田“的理想,为废除封建剥削,真正让农民过上当家作主的好日子,全国土地改革的政策大力推行起来。

齐白石本人是非常认同和支持这场改革的,只是没有预料到自家也即将面临这场土改危机。




依照土改法的规定,湖南负责土改的工作组对拥有大量田地的齐家定义为”地主阶层“,没收了齐家的田地,并要求齐白石的家人将地租退还给承租的“佃户”。

可是齐家已经将收到的地租拿去买了新的土地,根本没有钱退还佃户,也因此齐白石的大儿子齐良元被工作组抓了起来。



事情发生以后,齐良元的家人们第一时间给齐白石寄去家信,告知齐良元被抓的事情,如果没有钱退租,不仅要没收家里所有的物件,而且大儿子齐良元还要被枪毙,其他的家人也都要被拉去批斗。

收到家信的齐白石坐立难安,他对土地改革的事情早有耳闻,自己也非常认同这场改革,深知国家对土改的决心,凭着敏锐的直觉他也意识到如果这件事情处理不好将累及自己和家人。




再三思虑之下,他提起笔不得不厚着脸皮寻求老朋友毛主席的帮助,去信词汇简朴真挚,“愿将田地上交国家归还人民”,着重说明自己是出身贫苦农家,田地也是靠自己的绘画置办的,从来没有剥削过任何人。恳请老友打个招呼帮帮自己。

然而言出法随的道理又怎么能因人而异,想要真正落实土地改革的政策就必须公事公办,又岂能随意推翻?

毛主席收到信也是思考再三,他虽是国家主席,却从不干涉地方政府的工作,老友齐白石的来信确实是给他出了一个难题。




权衡之后,毛主席马上安排人对齐家的情况做详细的调查,发现齐家的田地都是靠自己获取,当地佃户也都能够理解齐家的收租行为,并且尤为可贵的是,齐良元一家在收租的时候遇上有困难的佃户也经常帮助和减免地租,收到当地农民的赞扬。

齐白石本人也是一位拥有民族气节的优秀艺术家,依靠自己的艺术造诣给国家带来深厚的影响力,于情于理也要帮助这位老朋友一二。




于是,在不违反现有规定的情况下,毛主席给湖南湘潭的土地改革工作组下达重要批示:

一,家人不参与分田,家产由政府处理归还农民;

二,家庭成分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是什么成分就是什么;

三,当地政府应秉持公正执法的原则,不徇私办事。”

毛主席的批示虽没有具体体现对齐白石的照顾,但是对于当地政府的处置方案留有余地。既解决了个例,也维护了公正。




最后,湖南湘潭政府也不负众望,提出应对齐良元一家采用灵活的处置方案,在考虑到齐白石老先生对国家的贡献,也依据事实说话,最终决定齐家的地主成分不变,但不再拉去批斗。

对于齐家的土地进行充公收回,可适当减免需要交纳的地租金额。不仅如此,毛主席还贴心的送去回信,信中写道:

“白石先生,来信知悉。已将情况转至湖南省人民政府王首道主席,请他酌情处理。望保重身体!此复。顺致敬意。”




收到回信之后,远在北京的齐白石悬着的心总算是落了地。对于毛主席和当地政府的妥善处理,齐白石异常感动。

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和年代,毛主席的回信相当于是救了齐白石和他一家人的性命,不仅是救命之恩,也是对他艺术生涯的支持。



这份感动不仅溢于言表,齐白石更是在作品中体现了感激之情。他亲手绘制了一幅“荷花“图赠于当地政府,结尾处连印三处白石印章,借此表达三叩首致谢的敬意。还专门为毛主席刻制了印章以表达自己对老友的谢意。



齐白石和毛主席的往来不仅如此。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齐白石的艺术坚持之路充满艰辛,平日里深居简出,虽然通过艺术画作享有财富和盛名,但他本人的作风确是勤俭和低调的。




这份友情的背后可谓是芝兰和玉树。一面是一位呕心沥血的国宝老艺术家在遇到难事上对于老友和组织的信任和敬意;另一面也体现了毛主席和新中国对文化的尊重和认可。

在齐白石的这件事情上,我们不仅看到了身为领袖人物的平易近人和对人民的关怀之情,也感受到毛主席秉公办事、坚持原则的态度。




党的政策不是摆设,这件事情在当今社会给我们的启示是:无论身居何位,要保持以身作则公正严明的态度,依据事实办事,合情合理!绝不能突破原则的底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