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走出大山是山里孩子最大的愿望,

她是从张桂梅老师建立的华坪女高中走出来的,

张桂梅老师也说过,走出去就不要再回来了。

但是她却是那个“叛逆”的,上了师范大学后,

也考上了编制,最后又回到山区母校去了。



作者-韩 编辑-韩

01

周云丽打小就没享过啥福。

她出生在华坪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

家里那叫一个穷,穷得连村里人都忍不住叹气。

母亲在她还没记事的时候就没了,

留下她和姐姐跟着父亲过日子。



父亲腿脚有毛病,走路都得拄着棍子,

干不了啥重活,

家里全靠他跟奶奶在地里刨点粮食,换点钱糊口。

地里收成好的时候还能凑合,遇上天不好,

饭桌上就只有稀得能照出人影的粥。



衣服是姐姐穿破了给她补补接着穿,

鞋子磨穿了底就拿草绳绑一绑,能凑合就凑合。

那时候,村里女娃能读到小学就不错了,

家里再困难点,连书都不让念了。

周云丽和姐姐能上学,全靠父亲咬牙撑着。



他没啥文化,可总觉得闺女得识字,

不能一辈子窝在山里。

可学费是个大问题,家里没钱,

父亲就低着头去亲戚家借,

借不到就求村里人帮衬一把。



姐妹俩上初中那会儿,家里已经欠了一屁股债,

眼看着连饭都快吃不下了。

村里有些人家开始给闺女张罗婚事,

觉得女娃读再多书也没用,

早点嫁出去还能拿点彩礼救急。



周家也动过这念头,毕竟父亲实在扛不住了,

可他舍不得,硬是拖着没松口。

初中快毕业那年,周云丽差点就没学上了。



家里实在掏不出钱,姐姐已经大了,

准备出去打工补贴家用。

她心里也明白,自己这辈子可能就到这儿了。

可就在这时候,华坪县传来了个消息,

彻底改了她的人生。



2008年,张桂梅在华坪县弄了个大动静。

她跑遍了大山,

硬是凑钱建了全国第一所全免费的女子高中,

专门收像周云丽这样家里穷得揭不开锅的女娃。



这学校不收学费,还管吃管住,

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

消息传到村里,父亲耳朵都竖起来了。

他听说这事儿,拉着周云丽就往县里跑。



那天太阳毒得很,父女俩走了好几里山路,

到了学校门口,父亲满头是汗,

手抖着把她推到张桂梅跟前。

张桂梅那模样,周云丽一辈子都忘不了。



她瘦得像根竹竿,手上贴满了膏药,

走路都晃晃悠悠,可眼睛亮得吓人。

她盯着周云丽看了半天,拍拍她的肩,

说这丫头有股子劲儿,得好好念书。



那一刻,周云丽觉得自己像是被点了一把火,

心里热乎乎的。

她就这么成了华坪女高的第一届学生,

96个女孩里的一员。



女高的日子可不好过。

张桂梅管得严得要命,

每天早上五点多就得爬起来,晚上熄灯前还得背书。

学校刚建好,啥都简陋,操场是土的,

教室里桌椅还带着木头味儿,宿舍挤得转个身都难。

冬天冷得手脚发麻,夏天热得满身汗,可没人敢偷懒。



张桂梅常站在教室门口盯着,

谁要是敢打瞌睡,她嗓门一吼,能把人吓醒。

她不光管学习,还管做人。

她常说,女孩子得有志气,

不能一辈子困在山里,得走出去,

看看外面的天有多大。



周云丽被这话戳中了。

她埋头学,数学尤其好,成绩总在班里排前头。

课本是学校发的,校服是统一的,

连被褥都是现成的,家里只要掏点生活费就行。

后来家里连这点钱都拿不出,学校也给免了。

她知道,这是她唯一能翻身的机会,

抓得死死的。

三年时间一晃就过去了,2012年高考,

她考上了云南师范大学。

那天拿到通知书,张桂梅眼角都湿了,

摸着她的头说,孩子有出息了。



02

考上大学那天,家里像过年一样热闹。

父亲听说闺女要去念大学,

高兴得背着家里养的鸡鸭,

拎着点菜就跑去学校谢张桂梅。



他腿脚不好,走得慢,

可那股高兴劲儿藏都藏不住。

周云丽看着父亲的背影,心里酸酸的。

她知道,这几年父亲为了她和姐姐,



头发都白了一大半。

在大学里她学的是数学教育,

脑子里想着毕业后当老师,挣钱养家。

大学四年,她没敢松懈,课上认真听,

课下啃书,成绩一直不错。



2015年毕业那年,

她考上了宁蒗县城一所中学的教师岗位,

有编制,工资稳定,家里人都松了口气,

觉得这下日子总算有盼头了。

她自己也挺满意,县城离家不算太远,

工作稳当,能让父亲歇歇了。



可就在她收拾东西准备去上班的时候,

听说华坪女高缺数学老师。

这消息像根刺扎在她心里,拔不下来。

她想起张桂梅那双贴满膏药的手,

想起当年女高门口的那个下午,

想起那些跟她一样从山里走出来的姐妹。



她跟家里商量,父亲没吭声,只是叹了口气。

她知道,这决定意味着放弃安稳的编制,

意味着工资少得可怜,

可她还是收拾行李回了华坪女高,当起了代课老师。



刚回女高那会儿,日子过得紧巴巴。

代课老师的收入低得没法跟县城比,

一个月工资也就够吃喝,攒不下来啥。

学校条件也没啥改善,教室还是那几间,

宿舍还是那么挤,冬天冷得要命。

可周云丽没抱怨过。



她站在讲台上,看着底下那些眼神倔强的女孩,

觉得自己是在还债——还张桂梅给她的那份恩情。

她教数学,讲得细致,学生都喜欢听。

课余时间,她住在宿舍楼,

走廊上辅导学生,晚上备课到深夜。

一年后,她转了正,成了女高的正式老师。



那时候,她瘦小的身影已经成了学校的骨干。

她带的班成绩好,学生都服她。

她不光教书,还跟张桂梅一样,

盯着学生的生活,怕她们懈怠。



时间过得快,如今她还在华坪女高教书,

今年已经是她回来的第十年了。

学校变了不少,新教学楼盖起来了,

操场也铺了塑胶跑道,可张桂梅的影子还无处不在。

她身体越来越差,送考的日子越来越少,

可精神还在,周云丽她们这些老师接过了她的担子。



这几年,周云丽带的学生里,

又有不少考上了大学,有的去了浙大、川大,

有的跟她一样回了山区当老师。



她没结婚,也没离开华坪,

日子简单得像条直线,

上课、备课、辅导学生,循环往复。

村里人提起她,都说这姑娘傻,

放着城里的好日子不过,非要回来吃苦。



可她从没这么想过。

她常说,没有女高就没有现在的她,

张桂梅老了,她们这些学生得接着干下去。

前几年,她把毕业后的第一个月工资捐给了学校,

后来每年都捐点钱,虽然不多,可她觉得这是她能做的。



03

“我必须努力学习,走出大山,找个工作好好赚钱”,

这是周云丽那最初的梦想,

谁能想到后来成为了一名教师,

借着张桂梅老师的薪火,把教育一代代的传承下去。

像他们这样为教育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们,值得更多人尊重。



信息来源:
今天,华坪女高的故事你必须知道!:光明网
接力张桂梅!长大后真的成了你:新华社
《张桂梅和她的女孩们:从改变一个人到影响三代人》:红星新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