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当地时间4月5日,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宣布一项重大外交举措:由于南苏丹过渡政府未能及时接收美国遣返的南苏丹公民,美国政府决定即刻吊销所有南苏丹护照持有者的签证,并暂停未来对南苏丹公民的签证签发。
这一政策被美方冠以“维护国家秩序、应对主权不合作国家”的理由,但事实上,这一举动既反映出美国国内政治向极端民族主义倾斜的现实,更折射出其外交政策在全球性动荡下日益激进的惯性。
鲁比奥表示,此举的根本原因是南苏丹政府“未能及时接受被遣返人员”,严重违反国际合作精神。然而,在全球移民潮加剧、难民危机日益复杂的当下,美国试图以单边制裁手段迫使弱国屈服,不仅不会缓解问题,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国际社会对美式单边主义的警惕与反感。正如本次签证制裁中所体现的,美国不再区分个体与国家,不加甄别地“一刀切”取消所有南苏丹人入境资格,无论其在美身份为何,是否守法,是否无辜,这种做法极不人道,也严重违背现代国际法和难民保护公约的精神。
而此次制裁的背景更值得深思。在过去数月内,美国国内政治极化持续加深,特朗普在重新掌权后加速推进一系列极端民族主义和排外主义政策,包括大规模清洗联邦机构、打击拜登政府时期的外交政策基础、推行“美国优先2.0版”策略。在此背景下,对弱势国家强硬施压已成其惯常工具,南苏丹不过是最新的“出气筒”。
而南苏丹自2011年独立以来,一直深陷内战与政治斗争的泥潭。尽管国际社会多次推动和平谈判,该国至今未能建立起一个强有力、统一的中央政权。第一副总统马沙尔近期遭到软禁,更让国际社会对该国政治前景充满担忧。面对本国政局仍不稳固、行政系统碎片化、边境管理几近失效的现实,美国却要求其“高效、及时、系统性地接收被遣返公民”,本身就充满不切实际的傲慢预设。
与此同时,全球安全局势也不容忽视。在加沙冲突尚未停火、红海局势日益紧张、俄乌战火仍未平息的背景下,国际政治处于高度不稳定的阶段。而美国却不断在多个方向上激化矛盾,从中东到非洲,从欧洲到亚太,其外交策略日益表现为“惩罚-施压-强迫”的三部曲,不再以合作为基础,而是将威胁、制裁和孤立当作首选路径。这种策略也反映出美国全球战略的深层焦虑——既不愿承担责任,又拒绝妥协,唯一的方案就是压制。
当前,美国社会正在经历严重的通胀、失业和移民治理危机,政府亟需通过外部“强硬姿态”来转移内部焦虑,南苏丹的“拖延”恰恰为其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外交靶子。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遣返问题远未到“无法合作”的程度,美国依然迅速出手,展现所谓“效率与果断”。但真正受伤害的却是数以千计已经在美国居住、生活、工作的南苏丹公民以及他们的家庭。
而且,令人警惕的是,这种不加区分的制裁逻辑极有可能被复制到其他国家。一旦美国将签证、居留权视作外交谈判的“惩罚工具”,那么全球将进入一个更加不稳定、难以预测的外交时代。更重要的是,这类制裁的“溢出效应”也会波及普通美国民众。来自南苏丹的学生、技术工人、医务人员、家政服务者等都将因签证冻结而失去合法身份或就业资格,给美国社会本身也带来经济与道义上的反噬。
而在国际层面,美国此举可能再度削弱其在非洲的影响力。南苏丹是一个资源丰富但极度脆弱的国家,美国本可通过支持和平进程与人道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却反而在关键时刻选择动用惩罚机制,将其进一步推向边缘。
外交从来不应是零和博弈,签证制度更不应沦为大国施压的工具。美国以国家安全和主权为由对南苏丹实施全面签证封锁,既暴露出其外交政策的短视,也反映出其国内治理失衡的外溢。此举无法解决遣返问题,只会在国际社会制造更多的敌意与不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