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文同志,你看这城墙像不像条卧龙?”1954年10月12日下午三点,毛泽东指着太和殿前的丹陛石阶,对身旁的故宫保卫科长韩炳文笑道。这个被历史定格的秋日,摄影师吕厚民用镜头捕捉到新中国领袖最真实的模样——灰布中山装裹着清瘦身躯,坐在半旧小马扎上的毛泽东右腿屈起,指间的香烟袅袅升腾,仿佛与午门城楼上的云纹斗拱融为一体。
这张拍摄于故宫午门城楼的照片,完整呈现了建国初期特有的时代气息。彼时距离开国大典仅五年,北平更名北京不过五载春秋,修缮中的故宫尚存战火痕迹。摄影师特意选取了东北角度的拍摄机位,画面里既能看到太和殿金顶折射的秋阳,又能望见西华门外正在搭建的脚手架——那是新中国首批工人住宅区的雏形。毛泽东选择在这个新旧交织的节点登临故宫,显然有着特殊考量。他三次踏足故宫却从未深入内廷,这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恰似其治国理念的生动隐喻。
深秋的北京已有寒意,毛泽东却坚持穿着单衣。据警卫员李家骥回忆,当天主席原本要去视察永定河治理工程,途中突然让司机改道故宫。当车队驶过天安门时,他突然指着西侧正在拆除的清代值房:“这些老房子拆了可惜,留给老百姓当棋牌室多好。”这种即兴而为的作风,在毛泽东的行程中并不鲜见。1949年进驻香山双清别墅时,他就曾穿着补丁裤接待民主人士,用搪瓷缸给客人倒茶。
午门城楼上的石阶尚存弹痕,毛泽东特意俯身抚摸那些凹凸痕迹。当韩炳文请示是否需要铺设地毯时,他摆摆手:“莫搞特殊,当年战士们攻城时哪有地毯?”说罢径直坐在警卫员递来的小马扎上,这个高不足一尺的竹制坐具,原是勤务兵从琉璃厂旧货市场淘来的日常物件。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时期,某些地方干部已经开始讲究起红木办公桌椅。
薄暮时分,毛泽东与工作人员围坐在城楼转角处。炊事员送来装着窝头的竹篮,他掰了半块递给韩炳文:“尝尝延安味道。”这个自然流露的举动,让在场者想起三年前他在十三陵水库工地与民工同吃红薯的场景。摄影师抓拍的瞬间,毛泽东左手扶膝的姿势,与他在陕北窑洞前给老乡递烟时的动作如出一辙。这种骨子里的平民气质,或许正是他要求《毛泽东选集》稿费全部上交国库的深层缘由。
不得不提的是,毛泽东对故宫的特殊情感有其历史渊源。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时,他特别指示攻城部队:“宁可晚三天进城,也要完整保护故宫。”这种对文化遗产的珍视,与后来他拒绝搬进中南海瀛台的决策形成奇妙呼应。当工作人员建议修缮瀛台作为居所,他幽默地反问:“住进皇帝寝宫,还算什么人民公仆?”
照片中看似随意的场景,实则暗藏诸多精心设计。吕厚民后来透露,拍摄前毛泽东特意调整了坐姿:“要把后面的工地拍进去,让后人看见我们怎么建设新北京。”这种自觉的历史记录意识,在他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地时同样有所体现——当时他坚持要站在未完工的桥墩前留影。如今细看这张故宫照片,背景里隐约可见长安街上的有轨电车,与远处正在搭建的百货大楼脚手架相映成趣。
韩炳文作为见证者,晚年回忆时常提起一个细节:临别时毛泽东突然驻足,望着神武门方向喃喃道:“等娃娃们都能读得起书了,再好好逛这些宫殿。”这句话里蕴含的深意,恰似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的“要正确处理好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那张承载着时代印记的小马扎,后来被故宫博物院收藏,与帝王銮驾并列展陈,构成了新旧中国最直观的对照。
秋阳西斜时分,毛泽东起身拍了拍裤腿的灰尘。临行前他忽然转身,指着太和殿前的日晷对随行人员说:“封建王朝看日头计时,咱们要给新中国装自己的钟表。”这句看似随意的感慨,两个月后化作他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的“超英赶美”工业化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