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至4月5日,以乔治·何克侄子Mark Thomas为代表的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一行在沪参访考察。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副主席陈永弟在沪会见了访问团一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执委、路易·艾黎重外孙何洋,华东联络处秘书长周学强陪同会见。


陈永弟表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英国国际主义战士乔治·何克诞辰110周年和逝世80周年。80年前,正当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前夕,年仅30岁的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乔治·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我们始终铭记他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贡献和对中国人民的真挚友谊。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015年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英国时,专门在欢迎晚宴祝酒词中提到了二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两个动人故事,其中一个就是乔治·何克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正遵循习近平主席的殷殷嘱托,发扬传承“努力干,一起干”的工合精神,积极开展国际文化交流,为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不懈努力。访问团一行感谢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陈永弟副主席和华东联络处的热情接待,表示愿和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深化民间交往,共同谱写国际友谊新篇章。


会见前,陈永弟副主席向访问团一行赠送了写有“英魂丹心”的书法作品、《宋庆龄与路易·艾黎》一书及纪念摆件。

在沪期间,访问团一行还来到华东地区国际主义教育基地参访考察。



在上海宋庆龄学校,访问团一行在学生大使团的陪伴下,参观了学生活动中心、“宋庆龄书房”、中小学教学楼等。在“宋庆龄书房”,代表团驻足观看宋庆龄的历史照片墙,了解她凝聚国际友人,为争取世界和平而奋斗的非凡经历。座谈交流中,访问团一行向宋庆龄学校的孩子们深情讲述了一位英国青年的中国故事。乔治·何克,这位扎根黄土高原的教育家,用自己的生命支援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浇灌了中外人民友谊的花朵。他的奉献精神和国际主义情怀,让在场的孩子们深受触动,尊敬之情油然而生。



在上海福寿园人文纪念公园,访问团一行来到乔治·何克纪念碑前,祭奠这位抗战时期为工合培黎学校献身的英国国际主义战士。2016年5月,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在上海福寿园为乔治·何克竖起了纪念碑,向世人宣传弘扬这位国际友人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作出的宝贵贡献。福寿园生命教育基地项目负责人、纪念碑守护人孙晓庆作为亲历者,介绍了乔治·何克纪念碑的建设背景和设计理念,并展示了2016年纪念碑揭幕仪式的7幅照片,为访问团讲述了当时的情景。福寿园人文纪念馆人文研究员、纪念碑守护人罗盘向大家介绍了纪念碑的创作者——上海福寿园艺术创作中心的青年雕塑师王铮。



在上海路易·艾黎故居,访问团一行在工合国际委员、故居守护人邱力的陪同讲解下,参观了修缮后的艾黎故居。大家边听边看,对艾黎故居的保护修缮大为赞赏,并表示非常愿意提供一些路易·艾黎的珍贵照片,进一步丰富历史展陈,共同讲好乔治·何克与路易·艾黎并肩作战的感人故事。

中国国际电视台(CGTN)欧洲分台摄制组随团全程记录并采访了相关人士,用纪实影像见证中英人文交流的重要时刻,为央视《乔治·何克》纪录片沉淀下穿透荧幕的精神厚度。

【人物链接】


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1944年秋,学校迁往甘肃山丹。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照片来源:上海宋庆龄学校、上海福寿园、上海路易·艾黎故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