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丨毛主席与斯诺在延安

前言

我将来做了大官,一定不会忘记你们这些难兄难弟!”毛主席一把拉住朱其升的手笑着说道。

武昌起义爆发后,毛主席决定投笔从戎,前往武汉加入革命军,但在湖南军政府成立之后,他随即改变了主意,就近加入了长沙的湖南新军。后来毛主席回忆起他仅有的半年从军经历时曾对美国记者斯诺说过:

“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喜欢他们。”

朱其升为毛主席做担保人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之后,湖南长沙形势紧张,当即宣布戒严。一群革命党人带兵攻占衙门之后,在衙门升起了“汉”字旗,政局很快得到了改观。当时很多思想进步的学生纷纷加入到革命军之中,共同号召推翻清朝封建制度,建立人民共和政府。



图丨武昌起义

当时毛主席正在长沙读中学,由于起义军正沿着铁路向长沙进发,导致他未能及时前往武汉。不久之后,很多学生在长沙当地组建起了革命军,毛主席不愿参加学生军,改变主意投奔在湖南起义的正规革命军。

当毛主席走进军营,说明自己想要参军入伍的意图,却遭到了接收新兵的长官拒绝,当时革命军中规定,想要参军必须要有熟悉的人做担保。毛主席当场据理力争,说明自己是学生,其他的同学都加入了学生军,而自己不愿加入其中,请求长官通融通融。

两个人就这一规定僵持不下,争吵声引起了一名名叫朱其升的上士的注意。朱其升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2岁便随人外出打工,学习打铁和修雨伞。身为徒工的朱其升整日为老板劳苦,却得不到一顿饱饭。趁着老板一次外出的机会,朱其升偷着吃了一点米饭,结果被老板回家之后大骂,两人争吵几句之后,朱其升赌气带着行李出走。



图丨上个世纪的打铁匠

正当朱其升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打听到新军正在招人,便求人担保参军入伍,分配在彭友胜的班上。一次部队过河时,马车陷入了泥泞之中,朱其升不顾危险跳进烂泥里,用肩膀将马车扛了出来,自己险些被断裂的车杠砸中。

朱其升的勇敢行为一时间在部队中传为佳话,再加上他自幼习得一门手艺,部队中一般的维修拆解都能胜任,彭友胜对其颇为重视,很快朱其升就被提升为上士。

朱其升从军营走出来劝解争执不下的两个人,毛主席嘟囔了一句“真是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朱其升听到之后和蔼地询问毛主席究竟为什么事所争吵,毛主席见其态度温和,便一五一十地将自己的来意说明。



图丨参加起义的湖南新军

朱其升又询问了一些毛主席的个人情况,对他的印象非常好,便带他找到了副班长彭友胜,表示自己愿意为毛主席做担保,让他能够参军入伍。彭友胜点头表示同意,对毛主席进行简单的询问。在彭友胜和朱其升的说情下,毛主席以“毛润之”的名字加入到革命军之中,成为一名列兵,每月饷银七元。

红枫坡前三拜把

毛主席加入新军之后,和朱其升的关系颇为密切,作为老兵,朱其升在方方面面对毛主席都颇为照顾。当时毛主席刚刚入伍,没有衣服穿,朱其升便将发给自己的新棉衣给毛主席穿,夜晚寒冷,朱其升还要毛主席与自己同床共被。有时部队打牙祭,知道毛主席爱吃红烧肉,朱其升就将分给自己的那一份偷偷夹一些给他。

在朱其升的耐心帮助下,毛主席很快便学会了军事上的高难动作和技巧,有时枪械上出了问题,朱其升总是热情地帮助毛主席解决。对此毛主席非常佩服朱其升的手艺,表示自己要拜他为师,朱其升谦虚地说自己不过是会一点技术,不像毛主席,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



图丨青年时期的毛主席

毛主席听完连说不敢当,然后一把拉过朱其升的手说,以后自己如果做了大官,一定不会忘记这些难兄难弟。听完毛主席的话,朱其升灵机一动,要和毛主席结拜为兄弟,毛主席也非常愿意和朱其升、彭友胜这些人来往,当即同意了朱其升的想法。

夜晚毛主席与朱其升、彭友胜三个人坐在山坡上谈天说地,毛主席在给他们讲到“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时,郑重地对朱、彭二人说:

“三国时期刘、关、张三人在桃园结义,我们这里不是桃园,但有红枫,我们这叫‘红枫坡前三拜把’。”

三个人以树枝为香,撮土为炉,在山坡上结为异姓兄弟,共同为革命尽心尽力。后来在延安毛主席接受美国记者斯诺的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还感慨地说:

“在我那个班里,有一个湖南矿工和一个铁匠,我喜欢他们。”



图丨毛主席气势磅礴地讲话

从此之后他们三人经常会凑在一起,毛主席给他们讲很多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朱其升回忆起那一段时光时说他当时其实听不太懂毛主席所讲的那些古文,但毛主席的口才很好,讲得很动听,就像说书人一样,深深地吸引着自己听下去。

虽然毛主席每月的饷银不多,但他还是会拿出一部分来买报纸,一方面自己看,另一方面读给朱其升等战友听,让他们也了解时事。闲暇时候毛主席还特地教朱其升识字、读书,令原本只念过三年私塾的朱其升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对他后来写字、记账、做生意都有着非常大帮助。

毛主席在入伍之后虽然没有打过大仗,但也经历过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当时部队向城外开拔,需要夜行军150里赶到目的地,中途毛主席体力不支,累的满头大汗,朱其升接过毛主席身上的背包和枪杆,使劲拽着他上山。

当两个人终于走到一座村子旁时,看到了返回寻找他们的彭友胜,三个人当时已经掉队很远,便就地休息,等天亮之后再追赶大部队。天刚蒙蒙亮,一阵急促的马蹄声从远处传来,三个人躲在村子里一间茅草屋中商量对策,决定趁着天亮前悄悄转移。



图丨袁世凯与各国公使合影

三个人翻过土墙溜进了一条阴沟之中,选择了一处安全的地方作为藏身之地。敌人在村子中没有找到革命党人,在村子里闹了三天三夜,毛主席三个人也不敢出沟找东西吃,就这样相互鼓励坚持到敌人离开。

1912年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之后,原本计划的战争也随之取消。南北“统一”之后,毛主席所在的部队接到上级命令就地解散,每个人领三个月的饷银回家。就此毛主席和朱其升、彭友胜各奔东西,朱其升回到老家继续种田打铁,终日劳碌奔波。

“难道是他?”

1950年的一天,朱其升到铁匠铺上工,路过一座茅棚时,从门口看到了房屋中墙壁上毛主席的彩色肖像,两边贴着红纸对联,上面写着“泽润民生功垂宇宙,东方红日普照五洲”。朱其升颇有兴趣地走到画像前仔细端详,突然发现画像上的毛主席非常面熟。



图丨毛主席画像

“难道是他?”朱其升放下手工的农具仔细辨认:“真像,尤其是下巴上的那颗大痣!”朱其升认出对联上的“润”字,在心里默默揣测:

“他难道是我的润之兄弟?居然做了这么大的官?”

在朱其升的老家,很多人都不知道毛主席的字是“润之”,对于山外时局的变化更是知之甚少。虽然朱其升在外几年,但身上的山民本色丝毫没有改变,为了不连累到家人,他从未提起过自己当过革命军,也从不说自己认识什么人,什么官。

朱其升满心疑惑地干了一天活,回到家中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妻子,妻子还埋怨朱其升胡思乱想,说毛主席这么大的官,他怎么敢和主席称兄道弟,警告他趁早不要瞎说,弄不好全家人都要遭殃。



图丨开国大典上的毛主席

但很快朱其升和毛主席有过交往的事情还是在村子里传开了,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觉得朱其升是吹牛。村里一位教书先生听说这件事之后,劝他给毛主席写封信,看看有没有回应。在众人的怂恿下,朱其升前往汉口,找到一位测字的老先生,前前后后给北京写了六封信,却始终没有得到回应。

两年之后朱其升重操旧业,到汉口的街头开始做补伞的生意。他利用补伞的机会四处打听,如何才能将信件寄到毛主席的手中。有一次朱其升在闲暇时坐在家门口乘凉,和邻居们说起了自己与毛主席的交往,其中一位邻居听说之后非常严肃地问他:

“你真的和毛主席有交情?我可以给你介绍一个人,让他想办法帮你和毛主席联系上。”

当时在工厂夜校中有一位名叫孟淑纯的女老师,和李先念是同乡和战友,两人一直保持着联系。孟淑纯听说之后当即赶到了朱其升家中,仔细询问了一些毛主席生活上的细节,朱其升一一做了详细的答复。后来孟淑纯多次找朱其升了解情况,还问他要了两张照片,将两人几次谈话的情况写信交给了李先念,请他转呈给毛主席。



图丨李先念旧照

很快一封来自北京的公函就寄到了朱其升的手中,朱其升小心翼翼地将信封拆开,恭敬地将信纸递到了孟淑纯手中。当孟淑纯刚刚念出“其升兄”三个字时,朱其升已经热泪盈眶,激动地对身边人说:

“我的润之兄弟做了这么大的官,还没有忘记我这个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只有共产党才能做得到!”

“不要叫我主席...”

国庆节过后,朱其升带着毛主席的亲笔信和随信寄来的200万元(旧币)动身前往北京,当时他已经61岁,从来没有去过北京,更不知道新中国的首都是什么样子。与毛主席已经分别了40多年,朱其升的心里惴惴不安:

“见了润之兄弟说什么呢?他如今当了国家主席,还认得自己这个平民百姓吗?”



图丨毛主席写给朱其升的复信

当朱其升终于坐着火车抵达北京,一下车他便猛吸了一口气,旅途的倦意顿时一扫而空。出了车站他便四处打听毛主席的住处,两天之后的一大早,他收拾妥当直奔中南海,经过一番解释之后,终于从中南海中走出了一位军官,仔细询问朱其升的情况,当朱其升拿出毛主席的亲笔信之后,才被允许入内,被安排在其中住下。

过了几日之后,朱其升被告知毛主席要与他见面,在来人的带领下,朱其升来到了一处四合院中,不一会毛主席从屋中走出,热情地拥抱着朱其升:

“其升兄,我们见面太晚了!去年彭友胜曾经给我写信,我已经给他回复过了。”

毛主席松开手,感慨地“责怪”朱其升:“你怎么早不写信给我?接到信应该早些来嘛,我多想见见你们这些旧时的朋友哇!”毛主席带着朱其升走进了书房,当看到满屋子的书籍时,朱其升感慨地说:

“主席,您还是那样喜欢书!”



图丨中南海丰泽园

不要叫我主席,还是叫我润之!”毛主席坐在椅子上,看着满屋的书籍叹了一口气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我工作又忙,只能抽空读一点书,可不比当年我们在一起的时候,读书的时间还多些。

朱其升向来尊敬毛主席,坐下之后称赞毛主席真有本事,都当上了国家主席。毛主席听完之后哈哈大笑:

“哈哈,不是我有本事,是人民和同志们信任我,才选我当主席的。”

遇到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毛主席心里非常高兴,谈话的兴趣也浓,和朱其升不断地回忆当年在一起时候的场景,同时讲述了自己与他分别之后的经历。朱其升万万没想到这位国家最高领导人,居然还像当年那个润之兄弟一般,和自己促膝谈心。



图丨毛主席的书房兼卧室

当二人正聊得火热时,一位秘书模样的人进屋沏茶,偷偷向朱其升使眼色,暗示他预定的谈话时间到了,朱其升会意当即准备离开,但毛主席却将他拦了下来:

“第一次会面,一定要在我这里吃顿饭,不然哪像老朋友。”

说完就嘱咐秘书通知厨房多准备一个人的饭。因为有客人,厨房特地准备了毛主席最爱吃的红烧肉,席间朱其升发现毛主席爱吃红烧肉的爱好并没有变,还不停地给自己夹肉吃。当天晚饭朱其升吃了很多,但毛主席吃了很少,放下碗筷的时候还幽默地对朱其升说:

“当主席一切都受到限制,不比我们在部队那样随便呢!你知道我爱吃红烧肉,可这里吃肉也有人管啊!”



图丨嗜书如命的毛主席

毛主席请朱其升在北京多住些日子,看一看北京的名胜古迹,还特地将北京的名胜古迹给朱其升介绍了一番,希望他能在自己身边多呆些日子。一个多星期之后,毛主席派人将朱其升找来,一见面毛主席就笑盈盈地问他:

“这几天玩得痛快吗?今天我找你来,是想你谈谈当地的情况。”

朱其升将自己知道的情况一一向毛主席作了汇报,并介绍了自己家乡物资的情况和自己的打算。毛主席听完非常高兴,特别是听到民主改革运动所取得的成绩时,毛主席颇有兴趣地说:

“你们那里是一块宝地,在世界上很有名,有机会我一定去看看。”

毛主席越说越兴奋,起身点燃了一支香烟,一边踱步一边给朱其升讲述民主改革的意义,鼓励将民主改革运动搞下去,要吸取过去失败的教训。朱其升只听懂了其中一部分意思,但他体会出毛主席日夜为新中国操劳,他不忍心耽误毛主席太多时间,没多久就起身告辞。



图丨毛主席旧照

朱其升在北京整整住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临行前毛主席再次交给他500万元(旧币)当做路费和生活补贴,朱其升执意不肯收下,毛主席安慰他说这是自己的稿费,是以个人名义送给他的,并一再向他强调:

“我绝不慷国家之慨!你就放心收下吧!”

回到汉口之后,朱其升没有乱花毛主席送给自己的这笔钱,他联系了一些和自己同样会些小手艺的人,成立了“和平油布雨伞厂”,他自己担任雨伞厂经理。他经常和工人们讲述自己和毛主席的友谊,并告诉他们:

“毛主席和过去的官老爷不一样,没有一点官架子,待人非常和蔼可亲。”

在朱其升的鼓励和工人们的努力下,雨伞厂越办越红火,朱其升自己的收入有余,谢绝了政府每月给自己的200斤大米补贴:

“毛主席生活简朴,我如今生活好了,怎能要国家补贴呢?”



图丨毛主席与老百姓热情握手

1954年朱其升带着雨伞厂厂门照片再次进京与毛主席见面,毛主席看过朱其升带来的照片,听完他讲述成立雨伞厂的种种困难之后,激动地拉着他的手说:

“很好!这个厂门有些社会主义的气魄!这就是社会主义的萌芽!”

这一次朱其升又在北京待了20多天,毛主席邀请他谈了五六次话,对下面的情况做了深入的了解。临别时毛主席叮嘱朱其升要多到北京走走,多写信反映基层的情况:

“老朋友间不要因为我当了官就疏远了,我是不会忘记你们的,有困难,有要求,随时告诉我,我想办法给你们解决,我绝不当官做老爷,不会不理睬你们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