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在1948年辽沈战役时,国民党军曾组织了所谓的“东进兵团”,从锦西、葫芦岛地区向锦州方向攻击前进,结果连我军的塔山阵地都没能过去。
这个东进兵团的兵力构成,除了锦、葫原驻军和山东开来的部队外,主要是从华北傅作义方面调来;其中第62军整建制3个师全到,此外还有第92军第21师以及独立第95师。
实际上这已经不是华北国民党军第一次增援东北了,早在1947年时华北方面便曾出兵增援东北。
最早是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国民党军从华北战场抽调了美械的第53军到东北;至陈诚执掌东北军政后,又从苏北战场调来了第49军。
这两个军都是原先东北军的番号,虽然此时已经中央军化,而且建制内也没有多少东北籍兵员了,但毕竟多少还是有些历史渊源的。
但是仅增援这两个军显然不能改变东北战场的态势,到1947年秋季攻势发起时,刚到东北的第49军就惨遭重创;第二阶段作战中,第53军亦遭到重创。
面对东北我军的猛攻,刚到任不久的陈诚慌了神,老蒋也非常着急,所以向华北方面下令,要求出兵增援。
华北的国民党军主要有中央军和傅作义的察绥军两个系统,在老蒋的严令下,华北调出了6个师增援东北。
其中跟东北战场临近的第13军调出第54师、第92军调出第21师、第94军调出第43师东援。
上述三个军中,第13军和94军都是美械军,第92军第21师也是比较早即中央军化的部队。
而傅作义系统则将第二号主力——暂编第3军及所辖的暂编第10师、第11师抽调增援,另外还加强了其精锐骑兵第4师。
这6个师在1947年10月开动,至中旬时推进到兴城、锦州一线;我军判断其将向我解放区扩张,兵力会分散,进而为我创造各个歼敌的机会。
我军活动在这一区域的部队为第7纵队、第8纵队和第9纵队。
为调动国民党军,上述部队在阜新、义县方向出击,继而又进攻朝阳;第92军第21师和第94军第43师则从新立屯方向出援。
战机终于来临后,我军在金凤山一带痛击这两个师的援军,歼灭第21师大部及第43师一部,俘虏第21师师长郭惠苍。
第21师是侯镜如第92军的基本部队,战后重建后使用便比较谨慎了;一年后参与东进兵团援锦作战时,这个师就没有真的上阵。
所以华北方面开来的这6个师的援军,到东北后的作战也并不顺利;更有意思的是,这些部队抽调后,造成了华北国民党军的空虚。
华北我军趁其调走部队的机会,向保北方向出击,待与南下的国民党军战成相持后,其为了打破这种局面,便从石家庄抽调第3军北上夹击。
这个第3军长期孤守石家庄,下辖两个师再加上配属单位和保安团,总计有3万余人;其军长罗历戎接到命令后亲率第7师以及配属的第16军一个团出城,结果在清风店战役中全军覆没。
此后不久防御力量大减的石家庄守军,也被华北我军全歼,自此晋察冀根据地与晋冀鲁豫根据地连成一片,华北作战形势大为改观。
在这种背景下,华北出援东北的部队又不得不再调了回来,不过回来的只有傅作义系的3个师和遭到重创的第21师。
至于从美械军中划出的第43师、第54师则被留在了东北,分别编入了新3军和新5军中,这也算是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