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速递

(点击封面即可跳转购买界面)


二战后初期英美货币关系研究

王小强 李英姿 著

2024年12月出版/98.00元

ISBN 978-7-5228-4585-2

内容简介

本书采用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以货币与外交互动为主线,对二战结束至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的英美货币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本书考察了二战前英美货币政策以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过程中两国的博弈,将英美财政协定、马歇尔计划、苏伊士运河危机等一系列国际政治领域的重大事件与货币权力的转移相结合,探讨英美两国在围绕英镑区、帝国特惠制和建立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等国际谈判中如何塑造有利于本国或改变现有的不利于本国的国际货币“游戏”规则,如何阻遏他国实施不利于本国的货币竞争行为和行动,如何理解国际货币关系的性质。本书有助于读者认识和了解货币竞争背后两国国内外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博弈,对于认识当今国际经济和政治的转型具有现实借鉴和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王小强,历史学博士,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史、冷战史,在《人民论坛》《国际关系评论》等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篇,出版著作(合著)、译著(合译)2部,参编教材1部。

李英姿,历史学博士,现任山东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历史与经验,在《人民论坛》《齐鲁学刊》《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教材3部。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 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四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二战前英美货币政策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
第一节 战前英国的货币政策
第二节 战前美国的货币政策
第三节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与英美两种货币计划的斗争和合作
小结


第二章 《英美财政协定》与英美货币关系
第一节 英美的各自打算
第二节 《英美财政协定》的实施对英国经济的影响
第三节 英国暂时中止兑换制
小结


第三章 马歇尔计划与英美货币关系
第一节 “美元荒”的出现
第二节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英国的回应
第三节 英国的财政危机
小结


第四章 英镑区与美元的斗争
第一节 拆解英镑区和瓦解帝国特惠制
第二节 美国对英联邦国家的资本渗透
小结


第五章 英美主导多边贸易体制的货币权力之争
第一节 英美日内瓦谈判的危机重重和关贸总协定的签订
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宪章》和英美在国际贸易组织中的斗争
小结


第六章 苏伊士运河危机与美元霸权的最终确立
第一节 美国故意抛售英镑
第二节 美国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
第三节 美国对英国施加压力达到顶峰
第四节 美国援助英国和衰落大国的最后一搏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部分

19世纪中后期,国际货币关系已经成为国际对抗特别是大国博弈的重要领域。在国际货币竞争的舞台上,不同国家根据自身的实力地位和所处的国际政治结构,采取了不同的货币战略,这些战略特别是那些大国的战略选择,最终决定了特定时期的国际货币秩序。英美货币关系史就是英美合作和矛盾的发展史。二战结束后到1956年的11年中,英美货币关系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英美双边关系,也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之后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形成和演进产生了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布雷顿森林体系虽然初步确立了美元在国际货币流通领域的霸权地位,为美元霸权的确立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此时美元的霸权地位还是不稳固的,它的首要对手是英镑。在国际货币领域,英镑虽然失去了国际货币霸主的地位,但英镑的地位仍是不可低估的:英镑区和帝国特惠制依然存在;因为战争,英国停止了英镑的自由兑换,英镑外汇持有者除了继续持有和使用外别无他法,他们不能将其自由兑换为黄金或其他货币;同时,国际贸易的40%左右还用英镑结算,英镑仍是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之一,伦敦依旧是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美国并没有实现美元在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目标,美元的流通霸权还是不完全的。同时,英国国内还没有批准《布雷顿森林协定》,美元的霸权地位在法律上还没有获得英国的承认。在美元霸权初步确立之后,美国便开始趁势扩大战果。美国突然停止了租借援助,这使得本已受战争摧残的英国经济步履维艰,财政濒临崩溃,其不得不再次向美国求援。美国则充分利用财政谈判之机提出了苛刻的条件,迫使英国不断妥协、退让,包括英国必须承认美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权,并恢复英镑和美元的自由兑换。结果导致英镑区各国纷纷提取存款兑换美元,不到1个月的时间,英国的黄金和美元储备就流失了10亿美元。随着英国美元的大量流失和财政危机的加深,英国实行的1947年英镑自由兑换政策失败。自此,英国元气大伤,英镑彻底失去了与美元抗衡的能力。

战后初期,美国持续加大对英国的投资力度。1947年,美国开始对欧洲推行马歇尔计划,不仅对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国家进行援助以协助其战后经济复苏,而且创造了广泛的美元需求,甚至出现了“美元荒”。在帮助复兴欧洲经济的同时,美国推动美元取代英镑成为欧洲国际贸易和金融活动的主要货币,美元由此逐步发展成为世界主导货币。美国一方面通过马歇尔计划改造英国经济的造血功能,让英国有能力抵御共产主义的渗透,更好地为美国的欧洲战略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与英国签订双边协定之机攫取更多利益,为干涉英国经济发展创造条件,加深了英国对美经济依赖,有效扩大了美元的流通地域和影响力。美国将从英国手中夺取的国际经济霸权发挥到极致,干预英国国内货币政策,借无形之手迫使英镑贬值。在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的第二年,英国再度出现的财政危机甚至造成英镑贬值,这是英国始料不及的。迫于美国的压力和令其一筹莫展的国内财政危机,英国于1949年9月18日宣布英镑兑美元汇率从1英镑兑换4.03美元下调至2.80美元,贬值30.5%。

尽管英国经济实力因战争受到严重削弱,但其仍然利用自己精心构建的英镑区和以帝国特惠制为基础的双边贸易体系继续维持英镑在英镑区内的自由兑换,并对区外实行外汇管制与贸易管制,以此尽力延续英镑的国际主导地位。为了使美元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的主要货币,美国必须破除横亘在自己面前的这两个堡垒。美国凭借战后超强的综合实力,进一步缩小英镑的势力范围。其通过拆解英镑区,确立了美元的中心地位;通过建立多边自由贸易体系,逐渐瓦解了以帝国特惠制为基础的双边贸易体系。但实际上,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大幅度援助西欧,把英国纳入美国的经济政治势力范围内,在此过程中英镑区和帝国特惠制逐渐消失,大英帝国也因此被抽掉了最后一丝元气,走向衰败。

英美的货币权力之争也在向国际组织领域延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主要治理平台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和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为主要治理平台的国际贸易体系就是英美之间经济外交较量的结果。美国利用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运行中的控制权,对两个机构短期信贷和长期贷款的对象进行筛选,并附带苛刻的政治经济条件,使其具有干预他国内政的机会,从而对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殖民。在日内瓦和哈瓦那等会议上,英美关于自由贸易与充分就业、特惠贸易与非歧视贸易、国际货币体系与国家主权货币以及赤字国与盈余国调整责任等问题的争论与分歧一直存在。虽然英国在形式上保持了帝国特惠制,所享受的特惠关税因种种原因仍然被保留下来,但英帝国特惠体系最终被打开了重大缺口,其完整性已不复存在,美国的国际贸易霸主地位也逐渐确立起来。

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期间,美国抓住当时英镑危机爆发的有利时机,利用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不仅控制了英国进入自己的市场的渠道,还控制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对英国实施金融制裁,在经济上三管齐下:故意抛售英镑,引起英镑在短期内显著贬值;否决英国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贷款申请;停止向英国的经济援助。美国因此成功地迫使英国停火和撤军。这大大动摇了英镑在国际金融领域的地位,并把英国势力排挤出中东。苏伊士运河事件是美英权力交接的终点,也是英镑最终向美元移交权力的象征,更是国际货币权力具体运用的经典案例。

如果觉得内容还不错,欢迎分享!

不要忘了点击右下角的点赞、在看哦~

策划: 燕 羽

编辑:燕 羽

审校:柳 杨

转载自:列国格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