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与周总理,两人相差5岁,一个在湖南,一个在江苏,后来又去了沈阳、天津,所以,在两人的求学生涯中,是很难有交集的。
但是,有一个人却成为两人的交集,就是张圣奘,既与周总理作过同学,又与毛主席作过同学。
(图:右一为张圣奘)
说起来,这位张圣奘也不是普通人,出生于湖北荆州一个名门世家,祖上是明朝首辅张居正,父亲是清朝蒙古都统,母亲是林则徐的孙女,还有个叔叔担任过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司法总长。
1916年,张圣奘跟着父亲来到天津,进入南开学校读书,当时,周总理也在这所学校,两人成为同班同学。
第二年,也就是1917年,两人从南开学校毕业后,周总理去了日本求学,张圣奘则去了北京,考入了北京大学。
又过了一年,也就是1918年,毛主席从湖南一师毕业后,也去了北京,住在北京大学附近的一个学生公寓里,而张圣奘,也住在里面。
张圣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年轻人,毛主席又喜欢广交朋友,因此,两人很快就成为了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纵论天下,毛主席对历史和时事的见解,也让张圣奘对他非常佩服,邀请他报考北京大学,继续深造。
但是,毛主席志不在此,因为他的目标是改造天下,而不是去一所大学研究学问,不过,毛主席对北大还是很有兴趣的,就想去北大旁听。
当时,北大是允许社会上的人去旁听的,但要办旁听证,不是随便什么人都能去,这时候,张圣奘就帮了毛主席的忙。
刚才说了,张圣奘的父亲是清朝的蒙古都统,其实他的父亲还有一个身份,就是翰林院编修,而且,他当年还是与蔡元培一起进入翰林院的,两人的关系非常好,因此,张圣奘就直接找到北大校长蔡元培,请他给毛主席办一个旁听证。
有了这层关系,自然就好办了,毛主席也顺利地进入了北大,虽然是旁听生,但也算是张圣奘的同学了。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曾经在北大图书馆当过书记员,每月工资八块大洋,解决了他的生活问题,在很多媒体资料中,都说是他的岳父杨昌济帮他找的这个工作,其实还有一个说法,就是张圣奘的功劳。
毛主席这次去北京,并没有得到父亲的允许,父亲也没有给他寄生活费,因此,毛主席带的钱很快就花完了,只好向张圣奘求助。
张圣奘家境优越,钱不是问题,就提出自己可以资助毛主席,但毛主席的自尊心很强,不会接受这样的事,就请张圣奘帮自己找一份工作,可以半工半读。
张圣奘就找到北大图书馆主任李大钊,请他帮帮忙,李大钊也同意了,就让毛主席到图书馆当了一个书记员,每月工资八块大洋,虽然不多,但生活费还是够的。
当然,毛主席可能不只是找过张圣奘,还找过杨昌济,可能杨昌济也向李大钊推荐过他,是在两人的共同推荐下,毛主席才得到了这份工作。
不管怎么说吧,毛主席借助这个机会认识了李大钊,对他后来信奉共产主义、走上革命道路,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1919年,毛主席离开北京,回到了湖南,而张圣奘也离开了北京,去了英国留学,两人从此天各一方。
直到1953年,张圣奘到北京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见到了周总理,周总理得知他与毛主席的关系后,就带着他一起去了毛主席家里。
毛主席见到他后,也非常高兴,说:“我在北大时,你帮了我很多忙,是有恩于我的人,我们还是同学嘛!”
在新中国时期,张圣奘主要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担任过四川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曾在四川资阳发现了“资阳人头骨”化石,在考古学界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1992年,张圣奘与世长辞,比毛主席和周总理多活了16年。
(参考资料:《毛泽东成功之道》《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