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秀山中将回忆贺彪给贺炳炎上将截肢:这是奇迹

贺彪原名贺永年,是湖北江陵沙岗镇贺家湾人。

他出生于1909年,17岁就参加了革命,在农运中担任少先队队长。

由于为人机警聪明,年轻的贺彪被湘鄂西根据地创始人之一的周逸群(1931年牺牲)选为通信员。他深得周逸群的喜爱,也是周逸群把他的名字从“贺永年”改为了“贺彪”。彪者,小老虎也。



周逸群

不久后,贺彪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并成了一位共产党员。他在红军中先后担任护士长、医生、医务处长等职。由于工作负责,意志坚定,医术高超,贺彪后来被组织任命为红二军团和红二方面军的卫生部长。

贺彪一生,救死扶伤无数,曾有“红军华佗”,“红色神医”的美誉。经他救治过的战士不计其数,经他救治过的干部将领也不计其数。其中包括任弼时、贺龙(开国元帅)、关向应、王震(开国上将)、甘泗淇(开国上将)、廖汉生(开国中将)、顿星云(开国中将)等。

我们知道在红二方面军中,有一位独臂猛将,他就是贺炳炎上将。1935年,贺炳炎在战斗中右臂中弹,粉碎性骨折,就是贺彪给贺炳炎做的截肢手术。



左一贺炳炎 中为贺龙

贺炳炎将军的夫人姜萍回忆,当时贺彪和卫生员把贺炳炎反绑到门板上,给他塞了一块毛巾,贺彪亲手持木工锯,将其受伤右臂锯掉。

整个手术在极端简陋的环境中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贺龙曾下令部队再坚持打三个小时,给贺彪和贺炳炎争取足够的手术时间。

1999年,贺彪病逝后,他红二方面军的老战友——开国中将杨秀山曾专门撰文《忆军事医疗战线上的优秀战士——贺彪》纪念贺彪。



杨秀山在文章中回忆了贺彪三次为他治疗的经过,也回忆了贺炳炎的这次手术。他深情地写道:“贺彪同志以精湛的医术和高度负责的精神治疗伤员……如果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相当高的技术和勇气,在极端的困难条件下,这个手术是不会成功的,这是奇迹。”

贺彪妙手救贺龙性命,贺龙成就贺彪姻缘

贺彪也用他高超的医术救治过贺龙元帅。

那是1936年8月初,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奉命北上,随即踏入了茫茫的大草地。

一天,突然有总指挥部的人找到了贺彪,告诉他贺龙生病了,很严重,关向应政委让他立刻返回总部,亲自组织抢救工作。

二天,贺彪听后连夜骑马,于第二天早上赶到总部。

当时贺龙面色苍白,双颊凹陷,身体已经非常虚弱。贺彪立刻吩咐警卫员准备两大壶凉开水,再拿些醋备用。



贺彪的首要工作当然是确定病因,但当时部队里完全没有诊疗设备,一切只能凭借医生的经验来判断。贺彪通过贺龙的粪便初步判断,贺龙感染的是中毒性菌痢。

贺彪询问贺龙这些天吃了些什么,警卫员回答每天就是青稞和野菜汤,别的没有了。

贺彪又问,有没有吃过什么生冷食物或者可疑的野菜?贺龙想了想回答,几天前在行军的路上吃了一点羊肉,但那块羊肉好像变质了。

贺彪吩咐警卫员将醋加在凉开水中,帮助贺龙泻腹,排出肠道中的有害物。又让他服用了“甘汞”和“列曹尔清”,这两种药可以给肠道消炎灭菌。吃完药后,贺彪告诉贺龙,要经常用手搓揉腹部,促进肠道蠕动。



第二天,贺龙就说:“肚子已经不痛了,只是饿得很。”贺彪这才松了一口气。

红二方面军到达陕北后不久,全面抗战爆发,二方面军也被改编为八路军120师。贺彪继续在120师担任卫生部长。

1940年,贺龙和关向应等老战友见到贺彪独身一人,便决定为他撮合一段婚姻。这时候,正好有一位叫陈凯的女演员进入了他们的视野。

陈凯本名窦守瑜,祖籍安徽,34年在天津上学,受同学影响,她成了一位进步青年。他加入了妇女救国会,不久后加入了共产党。39年3月她经地下党介绍来到了晋察冀军区,在120师战斗剧社工作。她能写会唱,才艺突出,很快成了剧社的骨干。



当时陈凯20岁,贺彪31岁。在贺龙和关向应的撮合下,两人喜结连理,并在此后相伴终身。两人的儿子贺平也在后来成了邓小平的女婿,邓榕的丈夫。

得知儿子和邓榕谈恋爱,贺彪:好好对她,她爸爸是个好人

据邓榕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中的回忆,她和贺平认识于1971年下半年。

当时邓榕还在陕北的一个村子里工作,一天,她在五公里外的公社医院偶遇了在这里当医生的吕彤岩。吕彤岩是开国上将吕正操的女儿,她小名叫“胖胖”,邓榕从小就叫她“胖胖姐姐”。

吕彤岩性格开朗,聊着聊着就替邓榕找起了对象,她说:“我认识一个叫贺平的人,和你一定合得来,我介绍你们认识吧!”

不久后她回到北京,硬生生撮合邓榕和贺平通上了信。事实证明,吕彤岩的眼光还是很准确的,贺平和邓榕很快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1972年2月,贺平到江西永修探望他的父母贺彪和陈凯,途中经过南昌,而邓小平一家正好就在南昌。贺平和邓榕虽然已经恋爱,但两人只有书信往来,还没有见过面呢。贺平决定趁此机会见一见邓榕,也看看她的家人。

邓榕高兴地捧着信对父母说:“贺平要来江西了!”

这句话没头没脑,搞得大家都很疑惑:“谁是贺平呀?”

“前中央卫生部副部长贺彪家的老三。”邓榕答道。

邓小平笑着说:“贺彪我认识,这个人有本事,骨头也硬。”



邓榕亲自去南昌火车站迎接贺平,但她是近视眼,反而是贺平首先认出了她。

这是两人认识半年多以来的第一次见面,他们自己并没有多想什么,但是家里的三个长辈,邓小平、卓琳和邓小平的母亲却已经进入了“紧急状态”。

贺平一进家门,卓琳就问东问西,仿佛已经在挑选女婿了。邓小平的母亲也亲自下厨,给贺平烧了很多菜,桌子都被摆满了。

贺平当时26岁,正是年轻的大小伙子,又刚从军垦农场来,上了饭桌后他也没有客气,把一桌子菜扫了个精光,吃完后他面前的盘子碗摞了一大堆。

四川人的待客之道就是客人吃得越多他越喜欢,邓榕说,奶奶收拾碗筷的时候,“乐得喜上眉梢”。

吃完饭后,大家就去种丝瓜了,贺平个子很高,力气也大,三下五除二就把一个丝瓜架搭好了。



晚上,贺平把自己听来的各种消息绘声绘色地告诉了大家,他是男孩子,常在外面跑,人缘广消息也灵通。他说起事来条理清楚,又不拘谨,再次赢得了邓榕一家人的好感。

贺平在南昌住了两天后,就动身去永修看他的父母了,临走前,他知道邓小平爱抽烟,就把自己带给父亲的一条云烟分了一半留给邓小平。这种烟当时还是很不好买的,他留一半给邓小平说明他很大方,拿一半给自己父亲说明他很有孝心。

邓榕送走贺平回到家里时,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奶奶三个人一人拿一个小凳子在丝瓜架下热烈地讨论着什么。卓琳看见女儿回来,一脸正式地叫她过去。随后邓小平一脸高兴地对家人宣布说:“我看,这门亲事就这样定了吧!”

邓榕后来回忆说,当时自己的母亲很担心因为家庭的原因让女儿找不到对象,父亲邓小平做这个决定也和决定国家大事一样正式。他们都为儿女的幸福感到高兴。



在另一边的贺彪夫妇很快也收到了儿子贺平的来信,那封信中除了慰问外,还夹带了一个浓眉大眼的姑娘的照片,这个姑娘当然是邓榕。

陈凯最先看出了端倪,对丈夫说:“贺平是不是在和邓小平的女儿在谈恋爱啊?”

贺彪却没有多想:“年轻学生们经常在一起,这不是挺正常的吗?”

贺平来了后,贺彪和陈凯才明确知道了儿子确实是和邓小平的女儿谈恋爱。贺彪知道后,语重心长地对贺平说:“她爸爸是个好人,你是个男孩子,一定要照顾好她。”

两个年轻人以心相许,双方的父母也都同意了,邓小平回到北京后,贺平和邓榕就举办了他们的婚礼。



由于贺彪之前在二方面军和120师工作,而邓小平在一方面军和129师工作;建国后两人也不在一个系统里,所以他们之前只是互有耳闻,并没有正式见过面。这次结为亲家,两人才有机会好好聊了一会儿。

邓小平握着贺彪的手,笑着回忆道:“当年贺龙同志到西南的时候,还推荐过你这个卫生部长,但彭老总舍不得放呦!”可见两人很久前就有过一段缘分。他知道贺彪是湖北人,就让卓琳做饭时多准备了几条鱼。

两家人落座后,邓小平和贺彪谈起了过往的一些故事和对孩子的教育,这次聚会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

贺彪的遗言:还将老骨去沃野

贺彪的一生,为军队和国家的医疗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的120师卫生部是我军最早的医疗卫生人才培训基地,也是后来的第四军医大学(即中国空军军医大学)的基础和前身。

他也是我国最早主张“中西医结合”的一批医疗工作者,这是他当年在西北防治疾病时得出的经验。1949年10月,在第一届全国卫生行政会议上,他明确提出了这一点。毛泽东当即表示肯定:“贺彪刚才谈到要以预防为主,发挥中西医药的作用,这个方针是对的。”



发展祖国的医疗事业是贺彪一生的追求。邓小平出来工作时,贺彪还处在半闲置状态,但他从未向邓小平提出过只言片语的要求,这足以说明贺彪是一个讲组织原则的人。

关于贺彪讲组织原则,他的下属张自宽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1963年11月,张自宽陪同54岁的贺彪去湖北麻城林店的一个卫生所视察工作,视察结束后天色已晚,两人不得不在当地的林店中学借宿。

当地的领导得知贺彪到来,就热情地说明天一定要设宴招待他们,贺彪再三拒绝无果,便在第二天清晨校门未开之际和张自宽一起翻墙而走,不辞而别了。

后来张自宽还写了一首打油诗纪念此事:

借宿林店中学堂,搅乱师生心惶惶。

又闻明日酒宴待,拂晓不辞学跳墙。



1982年,贺彪正式退休后,便开始致力于党史、军史的研究,先后出版了60多万的专著。

为了丰富贺彪的退休生活,帮助他治疗类风湿病,家人们都劝他出去钓钓鱼,锻炼一下身体。几次劝说后,贺彪终于同意了。

1986年,贺彪到北京某军下属的农场钓鱼,这里的负责人得知后立刻前来亲自接待。贺彪担心误了他的工作,这位负责人却坚持要留下来招待。

钓完鱼后,这位负责人又让贺彪吃饭完再走,他知道这位老将军原则性很强,便特地说明饭桌上没有酒,食材也都是战士们生产的,一分钱也没有花。



话说到这份上,贺彪也只好客随主便了。

走的时候,贺彪发现自己的车上多了几十斤的鲜鱼,忙问这鱼是哪里来的,搬运的战士告诉他:“是首长见老首长没有钓到鱼,吩咐我们从鱼塘里打捞上来的……”

贺彪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回家之后,他郑重地告诉家人:“从今天起,我不会再钓鱼了。”

1990年3月31日,贺彪因病逝世于北京。他生前曾写过一句诗:“还将老骨去沃野”,这也是他的遗愿。他病逝后,家人遵其遗嘱,将他的骨灰撒在了京西那片肥沃的土地上。

本文参考资料:

《我的父亲邓小平》 邓榕

《中国共产党重视中医药史料两则》 张冰浣

《开国将军轶事》 吴东峰

《忆军事医疗战线上的优秀战士——贺彪》 杨秀山

《邓小平和亲家贺彪的无间交往》 肖思科

《长征精神永放光芒——长征路上救死扶伤的几件事》 边齐

《跳墙罢宴》 张自宽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