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粟裕作为大器晚成,后来居上的开国名将,他的早期军旅生涯表现似乎没有那么亮眼,但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粟裕突然从新四军一众将领中脱颖而出,成了最耀眼的一颗明星。
一生爱才的毛泽东自然也不会埋没了粟裕这颗宝珠,早在1945年6月的天目山大捷后,他就以预言一般的口吻对周恩来、曾山等人说道:“我看粟裕同志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
这句话里饱含了对粟裕的欣赏和期许,当然粟裕没有令毛泽东失望,他将来的成就还不止于此。
井冈山时期的粟裕:在毛泽东的教导下成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无湘不成军”就成了一句几乎常识一样的话。
这话一点也不假:在开国十大元帅中,湖南人就占了三个,他们是彭德怀,贺龙和罗荣桓;而在开国十大大将中,湖南人就占了6个,粟裕、黄克诚、陈赓、谭政、肖劲光、许光达。
在这9位功勋卓著的湖南籍开国将帅中,很多人在很早的时候就和毛泽东有特殊的渊源了,但粟裕是一个例外,他早年间和毛泽东的交集并不能算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粟裕逐渐成为了毛泽东最倚赖的将领,粟裕被毛泽东任命为解放台湾、抗美援朝这两大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战役的最高军事主官,正是这种倚赖的体现。
粟裕1907年出生于湖南会同,1927年加入共产党。南昌起义爆发后,他追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成了毛泽东麾下的一名指战员。
粟裕毫无疑问是仰慕毛泽东,而且以他为师的。多年之后,粟裕撰写战争回忆录,他依旧记得几十年前毛泽东在井冈山上对他的教导:
“毛泽东同志很注意对部队进行建立根据地思想教育。他常说,人不能老走着,老站着,也要有坐下来的时候,坐下来就靠屁股,根据地就是人民的屁股。毛泽东同志深入浅出的比喻,很有说服力。”
从这句话来看,毛泽东教给粟裕的,绝不仅仅是一些军事战术,而是一种更为广泛和彻底的革命之道: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建立人民军队,进行人民战争。
井冈山时期的粟裕虽然籍籍无名,默默无闻,但这段时期对他来说却是不可或缺,弥足珍贵的。因为这正是粟裕日后创造自己辉煌纪录的起点,也可以说,得益于毛泽东,粟裕赢在了起跑线上。
而毛泽东也一直记得自己和粟裕的这段特殊的缘分。据陈毅元帅的儿子,同时也是粟裕的女婿的陈小鲁回忆:1972年,陈毅病逝后,毛泽东在陈毅的追悼会上遇到了粟裕,毛泽东握着粟裕的手,惆怅地说道:“井冈山的同志不多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让粟裕忍不住潸然泪下。
1929年6月,红四军七大后,毛泽东离开了前委书记的岗位,退到福建永定天子洞疗养身体。粟裕作为红四军的一个小连长,奉命率部保护毛泽东的安全。这也是粟裕生平第一次和毛泽东长期接触。
当时毛泽东心情不好,又有疾病在身,而粟裕作为一个沉默寡言的老实人,每天除了公事上的探望和问候外,并无过分亲近之举。他更没有想到要趁此机会与之交心,通过这种方式引起毛泽东的注意。
1930年,粟裕被任命为红64师师长,这个师虽然装备落后,人员不整,是个“镖梭大队”,但它却归毛泽东、朱德直接指挥,粟裕的军事才能因此也得以被毛泽东发现。
在第一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击败谭道源,粟裕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第二次反“围剿”期间,面对何应钦摆下的“一字长蛇阵”,很多人都怀疑要不要留在根据地作战,毛泽东说:
何应钦部的阵势就像一个螃蟹,两边是精兵强将,好比螃蟹的两个钳子,中间是杂牌部队,就是螃蟹的软肚皮。而蒋介石惯用的手段就是借刀杀人,我们打他们的肚皮,蒋军是不会积极救援的。
粟裕坚定地站在了毛泽东这一边,这次参加高层决策的过程让粟裕深感受益匪浅。
1932年宁都会议后,毛泽东离开了军事指挥的岗位,直到遵义会议后重新获得军事上的领导权。他带着红军一路披荆斩棘,雪山草地,而粟裕则留在了南方,坚持了足足3年。
毛泽东的神来之笔,和粟裕的3000字建言
1937年5月,在陕北的苏区代表会议上,张闻天亲自致开幕词,他要求大家在大会之前,先对在过往战斗中壮烈牺牲的同志们表示哀悼。他庄重地向大家念起了牺牲战友的名单,第一个是李大钊,粟裕排在34位。
当时大家都以为粟裕已经战死了,直到7个月后,新四军副参谋长周子昆才报告说粟裕还活着。毛泽东听说这个消息后大喜,感慨地说道:“粟裕还在!”
粟裕在浙南山区里沉寂了太长时间,他带着部队在敌人的腹地,每天都要经历生与死的考验,这样残酷的考验磨砺了粟裕,让他真正成为了一位敏锐的、独当一面的、经验丰富的战将。
韦岗之战,粟裕初露峥嵘,蒋介石致电叶挺称:“所属粟部,殊堪嘉赏”;黄桥战役,让苏北连成一片,形成了我军在华中最大的根据地,刘少奇盛赞此战“有伟大的决定的意义”;天目山战役,毛泽东预言粟裕将来能指挥四五十万军队;苏中七战七捷,毛泽东通报全军学习……
但粟裕带给毛泽东的惊喜还远不止于此,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粟裕的战役越打越大,成绩越来越出彩。到1947年8月24日,毛泽东回顾过去一年各战区战绩时说道:“我华东军在第一年的作战中,已表现为全国各区成绩最大的军队……”
就在毛泽东表扬华东军的一个多月前,也就是1947年7月开始,解放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
毛泽东的战略进攻绝非一般意义上的正面推进,而是采取了一种“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外线和内线同时作战,互相配合的独特战术。这是毛泽东深思熟虑,精心筹划后的又一大手笔。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将主力打到外线去,把战争引入国民党区域,使蒋介石破坏消耗解放区,使我不能持久的战略方针破产。
在南线,毛泽东布置了彭德怀、许世友两大兵团分别在陕北和山东钳制胡宗南和范汉杰,而以刘邓、陈粟、陈谢(陈赓谢富治)三大兵团中央突破,挺进中原。
47年8月下旬,刘邓率部挺进大别山,创建了鄂豫皖边根据地;8月下旬,陈谢大军南渡黄河,进军陕南豫西,创建豫陕鄂边根据地;9月上旬,陈粟大军越过陇海路南下,在豫皖苏边创建根据地。
这三路大军对蒋介石的长江防线和南京、武汉两大重镇造成了严重的威胁。蒋介石随即调动33个旅,对大别山地区展开了大规模的“围剿”。双方再次陷入胶着。
如何打破大别山地区的僵局,对整个中原战局和全国战局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一步。毛泽东深思熟虑之后,想到了由粟裕率领三个纵队渡过长江,“吸引蒋军20至30个旅回防江南”,调动敌人,消耗敌人,缓解中原地区压力,开创全新的局面。
毛泽东的这个提议获得了周恩来和陈毅的支持,48年1月27日,他以绝密电报的形式将这一计划告知粟裕,希望粟裕“熟筹见复”。
随后中央开始筹备东南分局和东南野战军,其中东南分局粟裕为书记,东南野战军陈毅为司令兼政委,粟裕为副司令,实际负责军事。
粟裕收到电报后立刻与陈士榘、唐亮进行了研究,不久后他复电提出了两个南下江南的方案,并详细规划了渡江路线和留守部队的作战方针。
毛泽东收到电报后,表示对粟裕的计划“完全同意”,粟裕可以率部在3月下旬南下。这样一个重大的、将影响全国战局的决策就在毛泽东和粟裕的商讨中制定下来了。
但48年的春天战局瞬息万变:刘邓在陈谢部队的配合下,已经打破了蒋介石对大别山的围攻,还开辟了三个新的解放区,刘邓部队已经逐步恢复战斗力;彭德怀率部在宜川战役中,成功歼灭胡宗南两个整编师;苏北的韦国清兵团作战得力,也吸引了蒋介石将山东部队回调苏中,中原压力也因此减小。
这一系列的重大变动引起了粟裕的重新思考,他开始重新评估战局:
自己率领三个纵队南下后,确实可以调动一部分敌军南下,但调动不了敌人在中原的主力——第五军、第十八军、第七军等;江南水网密布,不利于我方军队机动作战;大兵团远离后方,远离群众,没有地方工作基础,伤员和补给都可能出现问题。而如果留在中原地区,我军便可以以同样的代价歼灭敌人3到5个整编师,进而打开中原战局。
粟裕经过一个月的思考,将自己的想法不断完善,最终确定了下来。他先向陈毅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在取得陈毅的同意后,又致电刘邓告知自己的想法。
4月18日,粟裕给中央写去了一篇长达3000字的电报,详细地汇报了自己的新建议:暂不过江南而留在中原作战。
粟裕深知自己的这个建议的分量,这可能会打乱毛泽东对全国战局的部署,甚至会让自己背上“畏战”、“抗命”之类的罪名。但粟裕身为一方统率,他必须将自己的真实想法准确地汇报给中央,粟裕在电报的最后写道:
“以上是职个人不成熟的意见,加以对政局方面情况了解太少,斗胆直呈,是否正确尚祈指示。我们对南渡准备仍积极进行,决不松懈。”
粟裕怀着忐忑的心情的发出了这份电报,这份大胆的电报里有他对毛泽东这位全国统帅的深深信任,而毛泽东也没有辜负粟裕,他以高度的智慧和勇气接纳了粟裕暂不过江的建议。
《毛泽东传》评价这个重大战略决策的变动时说:
“它对此后南线作战的整个进程,包括豫东战役,济南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毛泽东和粟裕用他们的忠诚、智慧、勇气缔造了解放军历史上的一段传奇佳话。
17年后再相逢,毛泽东破例出门相迎,想让粟裕管华野
毛泽东收到粟裕“暂不过江”的电报后,立刻给予了高度的关注。4月21日,毛泽东给陈毅、粟裕发去电报,请他们到城南庄来开会,共同商议此事。
粟裕收到电报后,4月25日从濮阳出发,一路星夜兼程,于29日抵达城南庄。
据时任毛泽东警卫的李银桥、阎长林回忆,毛泽东非常重视这次和粟裕的会面,“他大步迎上,迎出门外,同粟裕握手。粟裕显得恭敬、激动而又热烈。两人的握手时间很长,我听到一声‘17年了’。毛主席能跑出门去迎接党内同志,给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毛泽东说:“我们的英雄回来了,欢迎你,粟裕同志!17年了啊,我们有17年没见面了吧!”
粟裕望着毛泽东,感慨地说道:“是的主席,17年不见了,主席还好吧?”
17年前,粟裕只有23岁,他作为64师师长,红四军参谋长,在朱德和毛泽东的领导下打了一个又一个的胜仗。17年后,粟裕已经成为了负责一个战略区指挥重任的战略家!
4月30日,城南庄会议的第一天,“五大书记”一起听取了粟裕的汇报,并同意了粟裕暂缓渡江的计划。
粟裕后来回忆起城南庄会议时说:毛泽东等中央同志“这种处处从实际出发,十分重视前线指挥员意见的作风,使我深受教育和感动。”
粟裕在关键时候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斗胆直呈,这无疑让毛泽东深感欣慰。不久后,中央又作出了一项重要的决策:调陈毅去中原军区工作。毛泽东对粟裕说:“陈毅同志和邓子恢同志就要到中原局和中原局工作了,今后华野由你来搞!”
虽然粟裕在之前就已经实际负责了华野的大部分军事工作,但对这个重大的任命粟裕还是不能不感到非常意外,乃至非常着急。对于中央调陈毅去中原军区工作,粟裕自然不好说什么,但对于中央任命他为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他是万万不能接受的。
要知道,陈毅调到中原军区后,也只是担任第一副司令员,从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开始,粟裕就在陈毅的领导和支持下,如今自己的级别倒要比陈老总高了……
粟裕希望陈毅仍担任华野司令员兼政委,自己在陈毅不在时只是代理其职务。毛泽东思考片刻,同意了粟裕的建议。
这便是粟裕二让司令的故事。
粟裕后来回忆说,自己深深感到了党和毛泽东同志对自己的殷切希望,他决定一定要把仗打好,用胜利来检验自己的战略构想,证明在黄淮地区打打歼灭战的可行性。
在进行重大战役前,毛泽东常要求征求粟裕的意见
毛泽东对粟裕的赏识是众人皆知,有目共睹的。
杨尚昆曾说,自从苏中七战七捷后,毛泽东就常常提起粟裕,说他指挥大兵团作战很有一套。而在进行一些重大战役前,“毛主席常常说,要发电报征求一下粟裕的意见。”
杨尚昆之前虽然和粟裕并无交集,但他在毛泽东身边工作久了,耳濡目染,也就非常熟悉粟裕,习惯将他视为一位“常胜将军”了。
1961年9月,毛泽东接见蒙哥马利,蒙哥马利见面后盛赞毛泽东用兵如神,淮海战役不可思议。毛泽东却谦虚地说:“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他就是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他是我们湖南人。”
周恩来的卫士韩福裕有一次在服务处理发,恰巧遇到了毛泽东,毛泽东问他姓名,韩福裕自我介绍了一番,并补充说:“是韩信的韩,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毛泽东听后大笑道:“好名字呀,我国的两大军事家都在你的名字里了,你比他们还幸福。”
1953年,毛泽东从南京回北京,途中经过徐州,济南一线,毛泽东不禁想起了粟裕当年在这里率领华野屡立战功的往事,一路上就多次提起粟裕能打仗,会带兵。
到达徐州时,毛泽东看着窗外颇有感触地说:“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到了济南后,毛泽东又盛赞粟裕是“人才,将才,帅才”。
陪同的陈毅笑着回应说粟裕是汉初大将樊哙。
但毛泽东并不满意这个说法,他说:“粟裕一不是樊哙,二不是韩信,我毛泽东也不是刘邦;粟裕就是粟裕,他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人民的好儿子嘛!”
以上这些事情都能证明,毛泽东从来不吝惜对粟裕的褒奖。而这种肯定对于“无冕元帅”粟裕来说,也足以快慰平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