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候选人丹·凯恩在参议院的听证会上:“美国国防工业不具备与中国打持久战的能力”



(特朗普提名的下一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丹·凯恩美媒)

这番“坦诚”并非空穴来风,它源自近期美国在各地的军事动作与“隐痛”频频暴露:从乌克兰战场出现的炮弹短缺,到核潜艇维修进度的迟滞。

从福特级航母漫长的建造期,到俄媒曝出美国已难以快速补充库存弹药的尴尬。

表面上,美国依旧是拥有最庞大军力和最强航母群的“世界警察”,可私底下的焦虑已经伴随着一次次“短板自曝”浮出水面。



为什么美国高层要直白地承认自身的工业与战略困境?

又是什么原因,让号称全球军工老大的国家,自称“永远无法准备好”?

一、美国军工的“阿喀琉斯之踵”

“工业水平决定一场战争能打多远。”这句话放在当下的美军身上,尤显讽刺。

根据多个渠道的评估,美国155毫米炮弹月产量仅在三万枚左右,甚至难以满足乌克兰一线消耗,更遑论支撑亚太地区一旦发生的大规模消耗战。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在常规弹药生产线上展现出极强的动员潜力。

更引人注意的还有航母建造速度:福特级航母造期达12年,而中国福建舰仅在5年左右就实现下水并进入调试。

这样的巨大差距背后,无疑暗示着美军一旦陷入长期对抗,工业周期将难以支撑。



供应链缺口则是美国铁锈地带的老问题。

据美国国防部资料显示,舰用发动机中有37%的零部件需要向中国寻求间接供应。

石墨、稀土等战略材料80%以上也要依赖海外进口。

这意味着,一旦进入战时状态,被制裁或被切断供应链的风险大幅增加。



(WTO第十四届部长级会议)

更何况美国当下8420亿美元的国防预算,对关键矿产自主化的拨款却仅2.5%,可谓杯水车薪。

特朗普时期那些“精打细算”的国防开支策略,反倒与“工业重建”不断形成矛盾,造成资金分配的错配。

这些都成为美国工业基础脆弱的深层次病因,使得“持久战”在美国国防工业层面几成奢望。



二、中美军力对比:从“代差追赶”到“局部反超”

纵观海军规模、导弹技术、工业动员等核心指标,中美军力对比正加速“翻篇”。

虽然按吨位来算,美国军舰总吨位约350万吨仍领先中国240万吨,可当下中国每年新增30万吨军舰的速度,无疑是世界造船史上的奇迹。

若按照这种产能持续到2035年,中国海军的总体规模有可能在亚太局部范围完成全面反超。



导弹技术方面,东风-17高超音速导弹成为焦点议题。

它在10马赫以上的高速突防能力,让美国引以为傲的反导系统颇感压力。

而美国同类项目屡屡被曝测试失败,又显出了一丝“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窘境。



工业动员的差别更是明显:在驱逐舰年产量方面,中国052D每年可下水10艘左右,美军伯克级仅能维持3艘的速度,令美国海军面临“舰龄老化+新舰难造”的双重挑战。

俄媒更抨击,美国信息化装备虽然发达,但常规兵力规模已无力与中国在亚太“硬碰硬”,后勤补给不足的隐忧逐步扩大。



三、中国军工的“韧性密码”

外界普遍认为,中国在军工方面之所以能保持高效与持续突破,得益于“全产业链”和“军民融合”两大特征。

比如,中航沈飞等骨干企业近年来合同负债激增,预示着未来3-5年的大额订单已锁定。

同时,中国导弹产能在2023年就体现出同比70%的提升幅度

这样的数据意味着,一旦需要进一步扩产,中国后方的制造业生态和人力资源调度均能快速响应。



在技术领域,“福建舰”电磁弹射与空警-600舰载预警机的迭代,速度远超美军新型舰载机项目。

有美国分析师抱怨道:“中国同样的型号,两三年就可能改进升级,而我们可能需要五到六年。”

这是中国军民融合的优势——基础设施与人才储备能同时为民用和军用服务,形成相互“反哺”。



此外,针对石墨、锂等关键矿产,中国亦在海外与国内多点布局,强调“内循环抵御断供风险”,显现出中国军工供应体系的稳健。

外界揣测中国“究竟能否打赢持久战”时,这种“韧性密码”恰恰是最难被外部卡脖子的筹码。

军事现代化不仅仅是装备的更新换代,更是整个工业生态、技术迭代以及大批高素质工程师的综合爆发。

有能力打,才有机会避免打。



四、智库预测

据大西洋理事会的研究报告分析,中美一旦陷入冲突,或因核威慑与地理格局导致陷入‘30年持久战’的持久拉锯。

这并非危言耸听。

乌克兰战场的消耗战给美国国防部门敲响了警钟:库存弹药可能只能支撑几个月,一旦被拖入更大规模的冲突,弹药与装备供给将面临断档危机。

俄乌冲突已经消耗了美国30%的武器库存,让美军暴露出“高端武器造得起,批量弹药供不上”的结构缺陷。



另一方面,美国印太战略进展并不顺畅。

既想在欧洲东线维持高强度军事存在,又要在亚太与中国进行对巡,结果是资源难以兼顾,全球兵力深陷疲态。

美国被迫放缓在亚洲地区的新总部建设,连盟友也在观望:若美国国防工业连乌克兰的炮弹都顾不上,又有多少余力来满足亚太的潜在需求?



五、为何说“美国永远准备不好”?

进入21世纪后,美国军事的“高精尖”模式逐渐显露一个悖论:高昂的研发与维护成本,使得任何大规模、长周期的冲突都难以维系。

以朱姆沃尔特驱逐舰为例,单舰造价高达46亿美元,而中国055型综合性价比却仅9亿美元左右,效费比差距达到5~6倍。

此外,军工复合体利益捆绑之下,超高研发费用滋生不少浪费,导致2023年8100亿军费中有约20%牵涉低效开支。



(朱姆沃尔特驱逐舰)

若真陷入“炮弹对轰”的消耗战,美国或许会发现自己“烧钱”速度更要命。

制度性痼疾同样不容忽视:军工巨头与华盛顿之间的利益同盟,使得美国在推行国防改革时阻力重重,很难将有限经费真正落实到“短板”领域。

有智库直言,美国在远洋有强大的航母战斗群,但在西太平洋面对解放军东风-26等中远程导弹时,关岛基地等关键后勤节点并不安全。

由此可见,一旦后勤补给和弹药远程投送遭到威胁,美军距离“全面作战”就差着难以跨越的一步。



“永远不可能准备好”,固然夸张,但确实点到了美军的软肋:成本高企、工业断链、制度内耗以及区域射程威慑的集体碰撞,让美国陷入两难。

正如丹·凯恩所说,要想真的扭转这种尴尬,除非在工业动员、供应链改造、预算匹配等多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

而金融和社会现实又能允许美国投入多大成本,来打一场前景未知的持久战?

“能战方能止战”——这是中国兵家自古以来的智慧,并非炫耀,而是对于工业与军备背后深层国力的自信。

持久冲突之下,谁能笑到最后?

参考资料:

(一)



(二)



(三)



(四)



(一)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