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72年,王树声身患重病,在医院休养期间,他常常反省、反思自己的革命之路,他通过撰写自传来总结了自己在黄麻起义、西路军失败和中原突围中的经验教训,其态度之谦虚诚恳,令人感动。
那段时间中,周恩来到医院看望他,王树声以自责的口吻说自己这一生“于革命无功则有过。”周恩来紧紧地握住了他的手,对他说:“党中央、毛主席了解你,你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病重中的王树声听到这句话,不由得泪流满面,泣不成声。
两年后,也就是1974年1月7日,王树声因食道癌晚期病逝于北京,享年69岁。
2005年5月26日,在王树声将军诞辰一百周年的座谈会上,中央给予他的评价是:
在半个世纪的革命生涯中,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为人民军队的发展壮大和毛泽东军事思想的丰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王树声大将之子回忆:父亲一生逢七便倒霉
开国大将王树声一生戎马,非常坎坷,他的儿子王鲁光曾说:“父亲一生打大仗、恶仗特别多,他不迷信,可是很奇怪,逢七便倒霉。”
王鲁光所谓的“逢七便倒霉”,主要指三件事:1927年黄麻起义失败,1937年西路军失败和1947年中原突围失败。
王树声1905年5月26日出生于湖北麻城,他的爷爷是一位老中医兼私塾教师,他的父亲是一个小地主,母亲是家庭妇女,家里有40多亩田和十来间房屋。但王树声的父母分别于王树声六岁和九岁时离开了人世。
据记载,王树声少有壮志,他在麻城公立高等小学读书期间,曾目睹军阀吴佩孚所部进入麻城,当时为首的长官一身整齐的戎装,脚踏皮靴,马弁拥簇,鼓乐齐鸣,好不威风。王树声看到这个场面后,高兴地对周围的同学说:“好男儿当如此!”颇有《史记》中刘邦看见秦始皇行驾时感慨:“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的气概。
离场后,王树声就找来一个破伞骨做文明棍,带领着同学们效仿当时的场景。
随着革命的风云在麻城一带风涌而起,王树声很快也投身到了革命的队伍,19岁那年,他担任麻城马岗区农协组织部长,带领农民打土豪,分田地。一天,有人前来报告,说农协被王树声的舅公给捣毁了。王树声大手一挥说:“谁反对农会,就是亲娘老子,也要跟他斗争!”随即率众将自己的舅公逮捕,经过公审后枪毙。
当时同乡人都感慨:“这崽是铁了心要干革命啊!”
王树声一家是典型的“红色家庭”,曾先后有13人参加革命,包括他的大哥王宏忠、二哥王宏恕,堂弟堂妹等等,但这些人建国后却只剩下来了两位,一位是王树声,一位是王宏坤(曾任海军第二政委,开国上将)。
王树声在老家闹革命,组织了一支人数颇多的赤卫队,1927年11月,王树声带着这支赤卫队参加了黄麻起义。攻打麻城的战斗打了没多久,起义军就攻入了城内,占领了县政府,活捉了县长。战后,黄、麻两县的农民队被整编为工农革命军鄂东军,下辖两个师,潘忠汝为总指挥。
但很快,弃城而逃的敌军伙同革命党军队卷土重来,鄂东军由于对敌情估计不足,据城死守,最终因实力相差悬殊,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最后不得不选择突围,总指挥潘汝忠在战斗中牺牲。
黄麻起义失败后,组织决定留下少部分人就地坚持斗争,在黄陂木兰山一带活动。这股留下的部队刚开始只有72人,他们缺粮少衣,弹药不足,长枪仅有42条,除此外还有9支驳壳枪和2支手枪,剩下的就是镖梭。不久后,这支部队又减员到了18人,最困难的时候只剩下9个人。
黄麻起义虽然失败了,但是由于长期的坚持,黄麻起义所创建的红军和苏区,却成了后来红四方面军和鄂豫皖根据地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1931年红四方面军成立,王树声担任红四军11师师长,不久后担任73师师长,由于在掩护四方面军总部撤离鄂豫皖的征战中和保卫川陕苏区的战斗中表现突出,王树声于1934年7月开始担任红四方面军副总指挥兼红31军军长。
红四方面军北上后,王树声率部西渡黄河,担任西路军副总指挥兼红九军军长。令王树声万万没有想到的是,鏖战河西走廊的西路军最终几乎全军覆没,只剩下了3000多人。
经讨论决定,这剩下的3000多人分别由王树声、张荣、李先念分别带队进行突围,王树声所率领的第一支队经过三个月的苦战后,最终惨败,王树声孤身一人穿越沙漠,最终回到了延安。
据杜义德回忆,西路军失败后,他曾和王树声同行,靠乞讨返回部队,但王树声长相彪悍,满脸酒刺,即使手无寸铁,衣衫褴褛,也撑场吓到路人。所以每到要乞讨、问路时,总是由杜义德出面,王树声则低头颔首藏于其后。
经过无数艰难困苦,王树声最终成功地返回了延安。王树声一到延安,时任陕甘宁省委书记的李富春、军委参谋长肖劲光等人立刻前来看望了他,并把他的消息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专门给王树声致电,向他表示欢迎和安慰,要派人去接王树声到自己家吃饭。
这次见面让王树声永生难忘。一见面,毛泽东就有力地握住了他的手说:“树声同志,你辛苦了!”
这短短的一句话让王树声热泪盈眶,他详细地向毛泽东汇报了西路军在河西走廊、祁连山苦战的情况,以及他如何返回延安。最后,王树声说:“西路军的失败,给党和红军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作为副总指挥,我对不起党,对不起人民,无论给我什么处分,我都接受。”
毛泽东则安慰他说:“西路军失败不是你的错,你没有责任,你回来了就是胜利。”
此前,王树声在四方面军工作时,曾因和张国焘意见冲突,被两次贬职,作为败军之将,王树声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思想准备,但毛泽东却没有追究他的责任的意思,这让王树声感受到了另外一种与张国焘截然不同的工作作风。
在毛泽东的建议和安排下,王树声很快进入抗大第三期学习,学习结束后,他又被介绍进入了党校。
1938年冬,在结束了党校的学习后,王树声被派往华北抗日前线,担任晋冀豫军区副司令员兼晋冀豫边游击纵队司令员。
1944年中秋节后,毛泽东再次把在延安学习的王树声叫到了自己的住处,问他学习结束后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想法。王树声说自己还是想返回太行山抗日前线。
毛泽东却决定给他另外一项重要的任务:带一支部队南下,与在那里活动的皮定均、徐子荣部会合,组建河南军区,开创豫西抗战的新局面。
毛泽东解释说:“这项工作原本是打算让徐向前、戴季英等人去做的,但徐老总骑马受了伤,一时去不了,这个帅现在就由你来挂吧!”
王树声听到中央决定让他去组建河南军区,并担任军区司令员后惶恐不已,立刻起身说:“主席,我水平太低,又是犯过错误的人,恐怕难以挑起这副重担。”
毛泽东则笑着说:“放下包袱,开动机器,预祝你们胜利!”
1945年,王树声率河南军区部队南下,与王震率领的南下支队和李先念率领的新四军五师会合,一起组建了“六大解放区之一”的中原军区,李先念为军区司令员,王树声和王震为副司令员。
1946年6月,蒋介石密电刘峙,要求他严密监视中原军区部队的动向,“待命进攻”,刘峙的围剿方案上报后,蒋介石批准国军于7月1日发起总攻,且务必在24小时内歼灭中原军区部队。
中原军区部队于6月25日提前发起进攻突围,其中由皮定均率领的第一纵队第一旅7000余人向东佯动,伪装主力部队吸引敌军,真正的主力部队则分南北两支向西突围。
其中北面的右路军由李先念、郑位三、王震率领,南面的左路军则由王树声率领。王树声率部一路突破敌人包围圈,最后进入了武当山区,开辟了鄂西北游击根据地,并担任鄂西北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王树声后来回忆,鄂西北的条件并不好,建立起来的政权都是零碎的和不稳定的,“这些形势只是在半空悬着,而没有在群众中生根;另一方面过分刺激了敌人,引起了敌人更大的注意。”最终,王树声所部并未能在鄂西北站住脚。
47年2月,他率部离开鄂西北,一路辗转武汉、南京、上海等地,最终到达了山东根据地。同年7月,他协同晋冀鲁豫野战军进入大别山,配合刘邓主力粉碎了国军的围剿,重建了大别山根据地。
结合这段史料来看,王树声之子所说的第三次逢七失败,应该指的是王树声1947年在鄂西北的这段经历,而不是指1946年6、7月间发生的中原突围。
事实上,46年的中原突围是以胜利结束的,这一点中央曾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们不仅保存了一股重要的力量,还吸引了大量敌军,为其他根据地分散了压力,对全局影响深远。陈毅曾说过:“没有中原突围,就没有华东战场的七捷。”
包括在中原突围后,蒋介石曾严厉惩办了负责围剿的国军整编15师师长和66师师长。这些也能侧面正面中原突围的胜利。
王树声晚年伤子,反叮嘱肇事司机好好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担任湖北军区副司令员,期间他曾负责指挥对国民党残余部队的鄂豫皖三省连剿灭,成绩显著。
1955年3月,毛泽东亲自签署命令,将王树声调到北京,担任解放军总军械部首任部长,同年,王树声被授予开国大将军衔。此后他历任军事科学院副院长、第二政委,为中国军械工业的创办和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
据记载,王树声本人在四方面军时期就有“神射手”的称号,黄麻起义时,他登上麻城北门,于众人之中一枪命中城中的红衣“师爷”。
红军战士董国元回忆,长征中,王树声教授战士射击要领,他手持驳壳枪,指着屋顶的瓦片说:“我要打右下角的那三片瓦。”话音一落,那三片瓦瞬间粉碎。
70年代初,王树声给他的儿子展示射击技术,拿着一把气枪对准院子里的梨树连发三枪,三颗梨子应声坠落,他儿子捡起梨子一看,梨子完好无损,子弹打中的都是梨把。当时王树声已经60多岁。
1972年,王树声因食道癌住进解放军总医院,毛泽东得知后,专门委托周恩来代表自己前去探望。
在这次谈话中,王树声以自责的口吻说自己这一生“于革命无功则有过。”周恩来不同意他的话,摇了摇头说道:“树声同志,党中央、毛主席都知道你是一个好同志!战争年代,你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长征途中的英勇战士;解放后你是我国军械工生产的功臣。你为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树声听到这番评价后感动得泣不成声。
这一年年底,王树声遭遇到了他人生中的一个重大打击——他的长子王鲁光在骑自行车上班的路上被疾驰而过的无轨电车擦倒,并挤压在了路旁。送到医院后经医生诊断,王鲁光的脊椎骨已经被撞断,虽然性命可以保留,但他却再也无法站起来了。
王树声在到医院看望儿子时,鼓励他一定要坚强,不能灰心丧气,要勇敢地和参加作斗争。当时电车的司机得知自己撞倒的是开国大将的儿子,全家老小都坐立不安,饭也吃不下,王树声宽厚地请人转告这位司机:“饭还是要吃的,请你好好接受教训就行了。”
晚年伤子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打击,更何况王树声的另外两个儿子此时也身患重病?但即使在这样的打击下,王树声还坚持继续工作,在治疗期间,他先后参加了建军节招待会、十大和国庆24周年的纪念活动,每天坚持收听和阅读广播报纸。
随着他病情的恶化,医生曾建议向王树声大量输血,但王树声坚决不同意,他说:“我反正就是这样了,再也不能浪费众多人的宝贵鲜血了!大家留着健康的身体,继续为人民工作吧!”
据医护人员回忆,当时王树声忍受着病痛的巨大折磨,常疼得在床上翻滚,但他宁愿忍痛,也不愿按下床头的电铃。
1974年1月7日9时57分,一代名将王树声与世长辞。他的一生,可以说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功劳是彪炳史册的,他的情操和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