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侠故事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多少大道理,武侠故事的核心吸引力总归是快意恩仇的江湖故事,所以金庸的故事也从来都是通俗易懂的,但其中还是存在着些许困扰读者的部分,比如《神雕侠侣》中,小龙女对尹志平的宽恕。
在多数人看来,正是因为尹志平毁了小龙女的清白,才引发了后续的一系列悲剧,若没有此事,小龙女也就不至于误会杨过,他们或许能在活死人墓中平凡的过完这一生。
(杨过、小龙女、甄志丙剧照)
既然如此,小龙女为何不恨尹志平呢?
一、小龙女的宽恕
之所以说小龙女不恨尹志平,是因为原著中她至少有三次机会杀了尹志平,却都选择了手下留情。
比如原著第二十四回中,他与赵志敬争吵时就说出了那晚的真相,恰好小龙女就在窗外,听到了一切,于是她进入屋内,要与那二人对质,可尹志平哪里有半点想要狡辩的意思?他直接认罪,并有心交出自己的性命。
书中只道:“小龙女目发异光,心中凄苦到了极处,悲愤到了极处,只觉便是杀一千个、杀一万个人,自己也已不是个清白的姑娘,永不能再像从前那样深爱杨过,眼见长剑递来,却不伸手去接,只是茫然向尹赵二人望了一眼,实是打不定主意。”
她错失了第一次机会。
(甄志丙、小龙女剧照)
接着是她追赶那两个道人时,那二人停下来在河边喝水,她又放弃了下手的机会,只在一旁停下,对着河水发呆。
最后是重阳宫大战时,这一次她已经拔剑了,可她的剑锋却始终都只是指向金轮法王和赵志敬等人,她始终不愿对尹志平下手。
这是为何?或许是因为毁她清白的人,压根就不是尹志平。
二、被冤枉的尹志平
其实本文并不是要从情感层面来剖析小龙女的心理,而是要解释一个因为版本不同而带来的误会,或者说,是金庸因为自己早年间的失误而造成的误会。
因为毁了小龙女清白的人确实不是尹志平,而是甄志丙。
金庸在新修版中就已经强调了,毁了小龙女贞洁的人叫甄志丙。
(甄志丙、赵志敬剧照)
比如这段描述就很直观:“那道人听到呼喝,奔得更加急了,杨过微一加劲,身形如箭般直纵过去,一把抓住了他肩头,扳将过来,原来是甄志丙。杨过见他衣冠不整,脸上一阵红一阵白,喝道:‘你干什么?’甄志丙此时已受任为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首座,武功既高,平素举止又极有气派,但不知怎的,此时竟满脸慌张,说不出话来。杨过见他怕得厉害,想起那日他自斩钉截铁的立誓,为人倒也不坏,便放松了手,温言道:‘既然没事,你就走罢!’甄志丙回头瞧了几眼,慌慌张张的急步去了。”
你看,杨过都与他打了个照面,此时的甄志丙衣冠不整,他干了什么,读者都知道。
所以一切都是误会罢了。
值得一提的是金庸在新修版中并不是直接将尹志平替换成甄志丙,而仅仅只是将原本发生在尹志平身上的故事嫁接到了甄志丙身上,甚至这两个人是同时存在的。
比如原著第六回中就明确的提到了这一点:“丘处机的弟子之中,武功本以尹志平居首,甄志丙其次,但近几年来尹志平潜心内丹炼气之道,于武功上不免生疏了,于是第三代弟子之中,便由甄志丙及赵志敬互争雄长。”
后来在原著第二十四回中,金庸又再次强调了这一点:“甄志丙遭斥革之后,第三代弟子首座之位,仍将落入最人多势众的长春子门下,例如李志常、尹志平等人,只有让丘处机自愧,首座之位才有可能落入其手。”
(小龙女、金庸)
显然,他们压根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物,对小龙女做出那卑鄙行径的人是甄志丙,而尹志平则是纯粹的修道之人。
金庸本人也解释了为何要做出这番修改,就因为尹志平是历史上确有其人的得道高人。
原著第六回末尾便提到过这一点:“在本书原版,全真教中对小龙女倾倒之年轻道人本写作尹志平。但尹志平真有其人,道号‘清和真人’,乃丘处机之徒,后曾任全真教掌教,将其写得品行不堪,有损先贤形象,今在第三版改名‘甄志丙’,声音相似而实无其人纯属虚构。”
真相大白,小龙女自然是恨不上尹志平了。
三、小龙女内心的想法
那如果要从角色情感的角度来解释,小龙女为何不恨甄志丙呢?
其实也不难分析,小龙女是个心思极其单纯之人,当初她与杨过在古墓之中相处多年,二人之间压根就没在意男女之别,也没觉得有任何不妥,一方面也是因为她常年修炼古墓派的武功心法,少思、少欲,任何情绪在她这里都会被缩小,她可能没那么爱一个人,也可能没那么恨一个人,比如她几次离开杨过,就能证明这一点,她对甄志丙的恨没那么深刻,也就不难理解了。
(小龙女、甄志丙剧照)
再退一步说,即便她内心真的恨甄志丙,奈何对方也是第一个与她有过亲密的人,再加上甄志丙确实是良心未泯,她会动恻隐之心也不足为奇。
总之单单只讨论“小龙女为何不恨尹志平”的话,那金庸再新修版中已经给出答案,因为这件事本就与尹志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