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随着网络祭扫方式兴起,该领域审核机制缺失、诱导用户消费等问题逐渐涌现,引发社会关注。(4月5日《法治日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下,网络祭扫为人们跨越时空的追思提供了便利,成为传统祭扫方式的有益补充,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绿色、文明祭扫理念的普及。然而,给活人建网墓、设置“香火排行榜”揽财,网络祭扫变得肆无忌惮,严重污染了网络祭扫这片本应纯净的空间。

所谓“香火排行榜”,是指一些网络祭扫平台依据用户购买虚拟祭品的花费、数量等因素,对祭扫者进行排名。用户消费金额越高,逝者的“香火值”就越高,排名也就越靠前。这种做法将金钱与对先人的缅怀强行挂钩,把庄重肃穆的祭扫活动变成了一场充满铜臭气息的商业闹剧。如此一来,一方面催生了无聊的攀比之风;另一方面,完全背离了清明祭扫的初衷。清明祭扫,核心在于情感的传递,无关金钱多寡。而“香火排行榜”却赤裸裸地以金钱衡量孝心与敬意,甚至带有道德绑架的意味,仿佛不上榜或是排名靠后就是不孝。这更是一种雪上加霜的行径,失去亲人本就令人悲痛万分,人们选择网络祭扫寻求心灵慰藉时,却被迫陷入金钱攀比,无疑是在他们尚未愈合的伤口上撒盐,加重了情感负担,让本应纯粹的追思之情变得沉重压抑。

事实上,“香火排行榜”早已被禁止,且涉嫌违法。平台设置“香火排行榜”诱导充值、销售虚拟高价祭品或捆绑服务,则可能涉嫌违反价格法中关于“明码标价”和“禁止价格欺诈”的规定。若定价显著高于市场合理范围,市场监管部门可对平台进行约谈、责令整改或没收违法所得。若平台通过“排行榜”制造攀比心理,诱导用户非理性充值,可能被认定为“利用技术手段侵害消费者知情权或公平交易权”,需承担退款、赔偿等责任。

要杜绝“香火排行榜”这类乱象,一方面,监管部门需进一步明确网络祭扫平台的运营规范与法律责任,加大对诱导消费、虚假宣传等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以强有力的监管形成震慑。另一方面,平台自身要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彻底取消“香火排行榜”。此外,广大消费者也要提高辨别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自觉抵制不良平台的诱导,用实际行动让违规平台失去生存土壤。

清明的庄重神圣不容商业利益玷污。要彻底摒弃“香火排行榜”这一流量提款机,斩断逐利黑手,让网络祭扫回归纯粹,成为传承文化、寄托情感的纯净空间。 王军荣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

来源:扬子晚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