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伟人,也不可能永远与他的人民在一起。在1976年,周总理因病去世,享年78岁。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时任中央警卫团团长的张耀祠以“递纸条”的方式,通知了毛主席身边的护士孟锦云,后者顿时眼眶红了,眼泪刷刷而下,然而考虑到毛主席一夜未眠,刚刚才睡下,孟锦云也没有马上叫醒毛主席,而是一边流泪一边考虑怎么告诉毛主席这个噩耗。
当天中午,毛主席用过午饭,孟锦云观察到毛主席精神状态还可以,就尝试着将周总理的讣告念给主席听,当念到“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周恩来同志医治无效,于1976年……与世长辞”时,毛主席忽然意识到了什么,两个眼角顿时就被泪水打湿了。周恩来病重,毛主席是知道的,但他没有想到周总理走得那么突然,哪怕心理有些准备,但听到这个消息时,习惯于大风大浪的毛主席,内心还是难掩悲痛,流下泪来。
就在周恩来追悼会的前一天,毛主席让秘书读一下中央起草的周总理的悼词,毛主席一边听,一边悄然落泪,往事一幕幕涌现,当念到周恩来是“毛泽东同志的战友”,毛主席立即喊停,看着张玉凤迷惑的神情,毛主席吩咐道“加三个字”,然后在张玉凤记下之后,毛主席又继续听下去,思绪随着讣闻再次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个时候的周总理是那么年轻,和自己合作是那么默契。
毛主席和周恩来首次在军事上合作是在1932年,毛主席亲自指挥了漳州战役,这一战并未产生深远影响,但却是毛主席与周恩来首次在军事上“亲密合作”。当然,周恩来对于毛主席的支持和协助,其实还要早得多,比如说,1924年国共合作失败之后,大量共产党员被捕杀,当时毛主席就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周恩来对此非常赞同,后来他参与领导了1927年的南昌起义,其实就是对毛主席这一主张的实践。
1928年10月,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毛主席又提出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当时远在上海的周恩来,也立即表达了支持,他在次年3月写给贺龙与湘鄂西前委的信中就非常推崇毛主席的主张,明确表示,目前的任务不是占领什么大城市,而是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周恩来还非常赞同毛主席以连为单位建立党支部、连以下设小组的做法,认为这是所有根据地和革命队伍可以借鉴的做法。
后来,红四军召开会议,解除了毛主席前委书记的职务,要知道红四军可是毛主席一手打造的。在得知这一消息后,周恩来给红四军前委写信,他在将信交给陈毅之前,语重心长地表示,一个党一个军队,都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人物”,“毛泽东当然是最好的人选”,在周恩来的坚持下,陈毅、朱德又将毛主席“请回来”了,仍然由毛主席担任前委书记这一职务,并在古田会议上,确立了毛主席在红四军的领导地位。
此后,不管是反围剿时期、长征时期,还是抗战时期、解放战争时期,周恩来都紧紧以毛主席为中心,无条件的支持毛主席的正确主张,和其他同志一起确立了毛主席在党内、军中无可撼动的领导地位,为革命事业的最终成功立下了大功。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还在全国青年大会上表示,“我们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承认的领袖,这样的领袖能够带着我们不断前进,这个领袖,就是毛主席”。
在与毛主席共事的过程中,周恩来曾一度地位还要高于毛主席,但他一直将自己摆在“副手”的位置,全心全意的辅佐毛主席,全心全意的支持毛主席,对于这一切毛主席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现在周恩来同志去世了,往事一幕幕如在昨日,毛主席叮嘱张玉凤,在周恩来是“毛泽东同志的战友”加上“三个字”,那就是“最亲密”,周恩来是“毛泽东同志最亲密的战友”,这是对周总理最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