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艾文
这几天,韩国政坛的风暴终于尘埃落定。2025年4月4日,首尔宪法法院大楼内,8位法官全票通过对总统尹锡悦的弹劾案,这位上任不足三年的领导人即刻被罢免,成为继朴槿惠之后韩国宪政史上第二位倒在弹劾案下的总统。从去年12月3日那场震惊全球的“紧急戒严令”开始,到如今111天的司法拉锯战结束,尹锡悦的政治生涯彻底崩塌。然而,对韩国来说,这场大戏的落幕似乎不是终点,而是新一轮乱局的开场白。
一、导火索:戒严令点燃的火药桶
一切要追溯到2024年12月3日晚上。那天,尹锡悦身着深色西装,面对镜头突然宣布实施“紧急戒严”,声称要“铲除反国家势力”、捍卫“自由宪政秩序”。这番豪言壮语还没来得及发酵,仅仅6小时后,戒严令就在国会和民众的强烈反弹下灰溜溜地撤销了。
可笑的是,这场“六小时闹剧”非但没能挽救他的政治信誉,反而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军方文件曝光,戒严期间装甲车曾开向首尔,国会周边宪兵队严阵以待,在野党直接抛出“军事政变未遂”的重磅指控。12月14日,国会以压倒性票数通过弹劾动议,尹锡悦被停职,风暴正式拉开序幕。
宪法法院的判决毫不留情。裁决书直指尹锡悦的戒严令违反《戒严法》,程序上未经国务会议批准,要件上毫无战乱或重大危机的影子。这不仅是对宪政秩序的公然践踏,更是对国民权利的严重侵犯。法院掷地有声:尹锡悦的行为足以剥夺其民选合法性。弹劾案历经11场辩论、16名证人出庭,最终在4月4日一锤定音。
二、司法铁腕与民意撕裂
别以为这只是冷冰冰的法律审判。上海社科院的刘鸣一针见血:宪法法院的决定既有法律依据,也有政治算计。法律上,尹锡悦的戒严令漏洞百出,程序和要件双双违法;政治上,若让他复职,无异于给未来总统滥用戒严权开绿灯,韩国民主制度将岌岌可危。首尔延世大学的白宇烈警告,若弹劾被驳回,司法公信力将崩塌,民意反弹将不可收拾。
民意,恰恰是这场大戏的另一主角。韩国社会舆论研究院的民调显示,60%的民众支持弹劾,反对派仅占34%。4月4日宣判当天,宪法法院外欢声雷动,支持者挥舞标语高喊“民主胜利”,街头锣鼓喧天,宛如狂欢节。可几公里外的总统官邸附近,反对者却陷入愤怒与悲伤,撕心裂肺地为尹锡悦鸣不平。相比8年前朴槿惠弹劾案77%的支持率,这次的社会分裂更加触目惊心,共识早已成了奢望。
尹锡悦的麻烦还没完。罢免后,他失去总统豁免权,检方磨刀霍霍,准备以“内乱罪”穷追猛打。4月14日,首场公审即将来袭,若罪名坐实,终身监禁甚至死刑都可能摆上桌面。不过,刘鸣泼了盆冷水:戒严不过几小时,没酿成大祸,死刑可能性微乎其微。看看全斗焕的下场,特赦或减刑才是大概率剧本。
三、政坛大洗牌与权力真空
弹劾案落锤,韩国政局瞬间进入战国时代。根据法律,新总统选举必须在60天内(6月3日前)举行,朝野两派摩拳擦掌。目前,最大在野党共同民主党党首李在明风头正劲,民调支持率高达46.9%至49.5%,遥遥领先。3月26日,他涉嫌违反《公职选举法》的二审获无罪,参选障碍一扫而空,俨然成了下届总统的头号热门。反观执政党国民力量党,戒严事件让它颜面尽失、内讧不止,支持率跌到谷底,连个像样的竞争者都找不出来。
但别急着给李在明加冕。他的选举诉讼还有终审悬念,若出意外,执政党候选人如金文洙可能杀出重围,选情瞬间胶着。更别提尹锡悦的铁杆粉丝还没散场,极端保守派集会抗议此起彼伏,韩国大选注定要在两极分化的硝烟中开打。
四、政策翻天与外交博弈
尹锡悦倒台,政策风向可能迎来大逆转。如果李在明上台,他的进步派理念将全面开花。对内,他会加大政府干预,偏向劳工和农民,收拾尹锡悦留下的医疗、教育烂摊子,还要给疲软的经济打一针强心剂。对外,他可能重拾文在寅的平衡外交,扭转尹锡悦一边倒的亲美路线,对朝缓和、对华积极,但别指望他在中美间彻底选边站,韩国的小算盘打得精着呢。
外交场上,过渡政府已经开始试水。美韩联合军演推迟,对朝联络办公室重启筹备,中国外交部趁机喊话“期待深化合作”,缓和信号意味深长。可韩国政局动荡,外交底气难免打折,尤其在中美博弈加剧的当口,未来走势谁也说不准。
五、社会裂痕与制度拷问
弹劾案翻篇,余波却远未平息。光化门广场上,支持与反对阵营的帐篷仅隔200米,针锋相对,警方靠无人机和人脸识别硬撑局面。韩国舆论直言,朝野对立和社会撕裂短期无解,无论结果如何,总有一方不服。首尔国民大学的洪幸古警告,混乱随时可能爆发。
这场危机还敲响了警钟:总统权力过大、国会一院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未来,改革呼声恐怕会此起彼伏,可新领导人能不能弥合裂痕、重塑共识,谁心里都没底。《中央日报》抛出的问题直击要害:“这是民主的胜利,还是危机的前奏?”
大选在即,政坛洗牌、社会对峙、政策变局交织成一团乱麻,韩国站在历史的岔路口。动荡是终结还是序幕?答案,恐怕得在街头的呐喊和选票的博弈中去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