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管泓博

20世纪中叶前,位于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过渡区域的甘肃省永靖县深陷黄河水患困局,年均输沙量达1.6亿吨的洪流周期性摧毁沿岸农田。据资料显示,1946年,一场洪峰流量达5600立方米/秒的水灾中,县域超80%的耕地被毁。‌1955年,全国人大通过了《黄河治理规划》。1958年9月27日,刘家峡水电站正式动工,2万余名建设者挺进黄河峡谷。

建设者们用钢钎大锤撞开导流洞,累计搬运土石方量1800万立方米。他们顶着烈日,冒着严寒,日复一日地奋战在工地上。他们双手布满老茧和伤痕,从未停下过手中的工具。每个建设者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为老百姓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防洪屏障。1968年截流工程中,建设者以草土围堰技术创造世界水利史奇迹,1974年竣工时建成的147米混凝土重力坝打破亚洲纪录,单机容量22.5万千瓦的水轮机组填补了国内空白。工人们奋斗不休的身影定格在那个艰苦创造的七十年代,他们的精神,如同滔滔河水奔腾不息,激励着当时见证者和后代受益者不断前行。

刘家峡灌溉系统覆盖甘宁蒙三省1400万亩耕地,占黄河流域总灌溉面积的18.7%。‌这片曾经饱受干旱之苦的土地,如今已是一片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陇中旱塬由此成为了年产值超10亿元的高原菜篮,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

生态调控系统通过250立方米/秒的基流保障,使黄河鲤等7种土著鱼类种群恢复至建设前的3倍规模。太极岛湿地修复工程新增水域面积12平方公里,吸引了200余种候鸟在此栖息。‌每当夕阳西下,湖面上波光粼粼,候鸟们翩翩起舞,仿佛在为这片重生的土地欢歌。‌

刘家峡水电站现存1958年制造的龙门吊、1973年投产的5号水轮机组等完整工业遗存,于2018年入选为第二批国家工业遗产名录。当前,刘家峡水电站正推进智慧化管理系统建设,计划2025年实现全流域水文数据实时共享。通过与龙羊峡等上游电站联合调度,水资源利用效率预计提升15%。这座镌刻着建设者血汗历史的工程,正以水光互补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黄河上游续写着清洁能源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的新篇章。

刘家峡水电站,不仅仅是一座水电站,更是一段传奇、一种精神、一份情怀。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不畏自然挑战,敢于战天斗地、勇往直前的奋斗历程,它的混凝土坝体上至今镌刻着1958年首批建设者用红漆书写的誓言——“誓让黄河献明珠”,斑驳的字迹在阳光下依旧滚烫如初。那些穿着粗布工装、肩扛扁担的身影,曾在零下20度的寒风中用体温融化结冰的测量仪,在暴雨倾盆的深夜手挽手筑起人墙保护刚浇筑的坝基。

从治黄史诗到生态明珠,刘家峡的每一次机组轰鸣都在续写着人与自然的和解。它用钢铁的骨骼撑起了万家灯火,又用碧波的柔情滋养着万千生灵——这或许正是中国人特有的生存智慧:在征服与敬畏的辩证中,将苦难酿成史诗,让牺牲化作星辰,把一条桀骜的大河,变成了永不停歇的希望长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