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游客在云南省文山市马塘镇十里桥村体验竹竿舞。清明假期,人们走出家门,踏青游玩,乐享美好春光。熊平祥/摄(新华社发)


  4月5日,游客在四川省阆中古城贡院广场观看“鼓上舞”。清明假期,人们走出家门,踏青游玩,乐享美好春光。王玉贵/摄(新华社发)

  春日迟迟,江淮大地上的油菜花开得正盛。青山绿水、徽派村庄、梯田阡陌点缀在花海中,织就了一幅明黄色的画卷,也奏响了春日经济的交响曲。文旅与乡村深度融合,创新了消费场景,激活了消费潜力,成为春日经济的新引擎和乡村产业发展的助推器。


  4月3日,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施官镇贾龙村,海棠花盛开,一群小学生来此写生。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海涵/摄

  瞻淇鱼灯让村民吃上“非遗饭”

  3月25日,夜幕降临,阵阵锣鼓声在安徽歙县瞻淇村响起,6条长约4米的“大鱼”随着乐鼓从祠堂里“游”出,沿着村巷跳跃翻腾,游弋前行。巷子两侧摩肩接踵,慕名而至的游人争先恐后地拍照打卡,触摸鱼头祈福。

  这次鱼灯巡游表演是为配合文化和旅游部3月26日在歙县启动的“花期乡遇 寻味山河”2025年全国春季旅游宣传推广活动而加演的。正在歙县旅游的陈砚溪从社交平台上看到演出消息,立刻和同伴来到瞻淇村。“现在花多人少,我们特意囤了年假,从江苏过来玩,没想到会赶上鱼灯表演。”陈砚溪对记者说。

  瞻淇村得名于《诗经》中的“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着1300多年的历史。瞻淇鱼灯起源于宋朝,至今已有800多年。该村鱼灯队队长郑冬蛟,是瞻淇鱼灯县级非遗传承人。他向记者介绍,瞻淇鱼灯是黄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扎制鱼灯和嬉鱼灯两部分。正月嬉鱼灯,是瞻淇村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

  随着鱼灯“游”到村里的小广场,表演也进入高潮。村民们手持烟花,6条大鱼在夺目的烟火中围成一圈,翩然起舞。烟花燃尽,现场观众纷纷加入队伍中,举着鱼灯欢快地环圈小跑起来。

  陈砚溪也跑进人群中,但她很快就放弃了。“特别沉,我根本举不动。”她笑说。

  “一只鱼灯有30多斤,两个人配合,一个举鱼头,一个举鱼尾。举起来不难,难的是让鱼‘跳’起来。尤其是‘鱼跃龙门’的动作,要有技巧,没有技巧是吃不消的。”鱼灯队队员汪平安从小就玩鱼灯,虽年过七旬,身手却非常矫健,“我们鱼灯队还被邀请到外地表演,上海、嘉兴、合肥、杭州我都去过”。

  虽然历史悠久,但瞻淇鱼灯的声名远扬却是从今年春节才开始的。而这离不开队长郑冬蛟的功劳。

  郑冬蛟今年48岁,是土生土长的瞻淇村民。4年前,他从宁波辞工返乡,成了瞻淇村的村干部,并接管了村里的鱼灯队。从那时起,他就一直琢磨怎么让日渐式微的瞻淇鱼灯焕发新生,让年轻人能在家乡创业。不少非遗借助短视频“出圈”,给了郑冬蛟启发,他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传嬉鱼灯的片段,同时尝试直播。

  去年年底,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中国文化馆协会等联合发起“我要办村晚”乡村文化能人直播扶持计划,郑冬蛟立即报名。今年1月10日晚,他通过直播间,在瞻淇村举办了一场鱼灯“村晚”,两小时内吸引了274.7万人观看。此后,瞻淇村一天之内涌入巨量游客。

  瞻淇鱼灯“火”了,郑冬蛟要做的事情更多了。他一边组织村里的老师傅扎鱼灯,一边组织鱼灯队去外地演出。他说,现在来瞻淇村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家家户户都可以靠卖鱼灯增加收入。

  在村里的“望鱼坊”店铺,记者看到两个年轻人正在鱼灯上绘制如意纹饰。店长汪宇昉今年29岁,是村里目前最年轻的瞻淇鱼灯非遗传承人。他以鱼灯为IP,开发了鱼灯小灯笼、鱼灯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小店每年靠销售“鱼灯”系列产品能有几万元收入。

  郑冬蛟说,他努力让鱼灯“游出去”,是为了让更多游客“走进来”。他的理想是把瞻淇鱼灯打造成瞻淇村的产业,让更多村民参与其中,吃上这碗“非遗饭”;也让更多村里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将瞻淇鱼灯这项非遗传承下去。

  古村民宿成乡村振兴重要抓手

  3月下旬的工作日,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游旺季。然而,坐落在黄山脚下西递古村落的泊心云舍·明经园民宿,客房均价超过1300元,却均已售罄。

  泊心云舍联合创始人郑燚华告诉记者,住在这里的客人既可获得身心的休憩,也可沉浸式领略徽州古建筑的风采,在传承人“手把手”的教授下,制作徽墨、鱼灯等非遗产品,并把成品带回家。

  明经园原是一座破旧的徽州古民居,郑燚华团队将其盘活。在改造过程中,保留了徽派建筑风格,古老的牌坊、高大的马头墙、“四水归堂”的天井、精致的木雕花窗等细节之处,定格着徽州的历史和文化。

  在郑燚华看来,乡村民宿是展示当地文化的窗口,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他告诉记者,明经园吸纳了20多名当地员工,员工年平均收入约6万元,带动了当地村民的就业。“我们给员工的工资比当地五星级酒店的工资还要高15%-20%,所以更能把当地的年轻人留下来。”郑燚华说。

  此外,明经园统一收购当地农户生产的农副产品,重新包装,再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进行展示和销售。去年,民宿通过销售徽墨酥、黄山烧饼等徽州土特产,以及黟县“五黑”产品——黑茶、黑果、黑粮、黑鸡、黑猪,帮助农户创收几十万元。

  “我们发展乡村民宿的目标,是要让更多城市人来到乡村,了解乡村,在乡村消费,从而带动村民致富。”郑燚华说。

  让文旅产品融入日常生活

  在黄山市徽州区的西溪南古村落景区游客中心旁边,有一家名为“徽物质-新文礼空间”的文创商店,是该景区的人气打卡点之一。“徽物质”创始人谢一威告诉记者,古徽州一府六县地图冰箱贴、黄山五绝金属冰箱贴、手绘文创丝巾等,是店里的明星产品,尤其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

  谢一威介绍,店里的产品将文创、非遗与城市礼物结合起来,并且融入了徽州的当地文化,每件产品的设计,不仅考虑商业价值,还强调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徽物质”实现了将传统文旅市场与现代年轻人的消费需求相结合,不仅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还能提供情绪价值。

  比如,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嵌字豆糖,销量原本平平无奇,“徽物质”将其做成点心盲盒,结果很受年轻人欢迎。徽墨酥是当地的传统糕点,糖分较高,不符合年轻人的口味,“徽物质”团队将它做成“一口徽墨酥”,只有一颗围棋棋子大小,并且减少了糖分,受到年轻人的好评。

  谢一威说,身为黄山人,他希望给家乡带来一些新的力量,让文旅商品不再是一种偶然性的、低频的消费模式,而是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