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诗词世界,共享诗意人生
武汉传媒学院李佳庆
塞北的风沙磨砺筋骨,陇右的烽火淬炼诗魂。
大唐三百年诗坛群星璀璨,却唯有一人能以赫赫军功封侯——他,正是写下“天下谁人不识君”的高适。
这个在田间耕作二十年的“大龄青年”,此刻不会想到,十六年后他将以诗人身份受封渤海县侯——大唐三百年独此一人。
从《燕歌行》中“战士军前半死生”的悲悯,到节度使帐中的运筹帷幄,他用半生困顿证明:真正的光芒,从不在年少得志,而在历经沧桑仍能写出照亮时代的长诗。
中原官道上,北风裹着黄云掠过两个落魄身影。四十五岁的高适摸遍衣袋凑不出酒钱,却将漫天风雪酿成千古绝唱:“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与他执手相别的,是同样潦倒的琴师董庭兰。
彼时,董因卷入房琯案遭贬离京,高适则已在田间耕作二十年。两人同为天涯沦落人,相逢之际,不禁感慨万千,一斗米、十斤肉的豪情,换不来半壶浊酒;半生寒窗、满腹诗书,抵不过长安城的一纸冷眼。
可他偏不服输。
二十岁西游长安时,他高呼“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四十岁躬耕梁宋时,他自嘲“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潦倒如何?年近半百又如何?747年的那场风雪,吹出了大唐最狂的送别诗,他提笔写下《别董大二首》,字字是自勉,句句是逆鳞:
《别董大二首》
其一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其二
六翮飘飖私自怜,一离京洛十余年。
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
这首诗,不仅是在安慰董庭兰,更是高适对自己的勉励。
彼时的高适,已经四十五岁,年近半百,却依然一事无成。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反而以一种乐观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的困境。
这两首诗,前一首以壮阔风雪反衬豪情,后一首以自嘲贫贱暗藏傲骨。
前一首以“黄云白日”的苍茫反衬“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迈,后一首以“无酒钱”的自嘲暗藏“丈夫贫贱应未足”的傲骨。
董庭兰捧着墨迹未干的诗稿,热泪盈眶:“有此一句‘天下谁人不识君’,我当名垂青史!”
高适的笔,不仅写离愁,更写家国。
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珪为邀功,命部将赵堪、白真陀罗假传诏令攻打契丹,结果全军覆没。张守珪却贿赂宦官牛仙童,谎报战功,就这样导致东北边塞将士惨败契丹。
消息传来,高适愤然写下《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
诗中,他痛斥将领的腐败与朝廷的腐败溃烂,将战士的浴血与权贵的奢靡对比得淋漓尽致。
《燕歌行》一出,震动长安。李白赞其“气吞万里如虎”,杜甫叹其“笔力扛鼎”。然而诗名再盛,也换不来一纸功名。
然而,《燕歌行》的锋芒并未改变高适的命运。
高适仍困居宋州,白日荷锄耕田,夜间挑灯读兵书。直至天宝八载(749年),睢阳太守张九皋(名相张九龄之弟)举荐他应试,四十六岁的高适才得中“有道科”,授封丘县尉——一个从九品的小官。
封丘县尉的生涯,让高适彻底看清官场腐恶。
催租逼税时,他写下“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目睹权贵奢靡,他自嘲“我本渔樵孟诸野,一生自是悠悠者”。
天宝十一载(752年),五十岁的高适做出惊人之举:他竟摔了铁饭碗,孤身再闯长安!满朝朱紫笑他痴,他却一头扎进安史之乱的烽烟中。
安史之乱爆发后,高适的逆袭才真正开始。
此时的帝都,已是山雨欲来。杨国忠与安禄山势同水火,李白醉卧酒肆,杜甫困守旅舍。高适四处干谒无果,却在酒肆墙上题下:“万事磋跎白发生,十年落魄竟何成?”
转机来得猝不及防——天宝十四载(755年)冬,渔阳鼙鼓动地而来,玄宗仓皇西逃,太子李亨灵武即位。
五十二岁的高适快马追驾,呈上《陈潼关败亡形势疏》,被肃宗擢为谏议大夫。
他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对军事的深刻理解,被任命为左拾遗、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镇守潼关。
至德二载(757年),高适奉命讨伐永王璘,平定了叛乱,为国家的统一立下了汗马功劳。
乾元二年(759年),高适被任命为剑南节度使,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一方重镇。
宝应元年(762年),六十一岁的高适晋封渤海县侯,成为了唐朝唯一被封侯的诗人。
他辅佐名将哥舒翰镇守潼关,献策平定永王李璘叛乱,被擢升为淮南节度使。
在随后的岁月里,高适屡立战功,先后担任了彭州刺史、蜀州刺史等职。
当同龄人含饴弄孙时,他在军帐中运筹帷幄;当世家子弟醉卧笙歌时,他于剑南道整顿军务,稳定西南。
宝应元年(762年),六十一岁的高适受封渤海县侯,成为大唐三百年唯一以军功封侯的诗人。五十岁提枪上马,六十一岁封侯。
昔日田间耕夫,终成一方重镇。更难得的是,他虽身居高位,却未忘故友。
流落成都的杜甫穷困潦倒,高适多次派人送去钱粮,甚至自嘲:“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至德二载(757年),永王李璘趁乱割据江南。高适受命辅佐淮南节度使来瑱平叛。他亲赴阵前,以一篇《谕永王璘檄》瓦解叛军士气:
“天宝以来,奸臣窃命,剥丧黎元……今圣上顺天应人,削平祸乱。”
檄文如刀,句句诛心。永王部众纷纷倒戈,未及交战便告溃散。此役后,高适升任淮南节度使,总领江淮兵马。
天宝三年,高适与李白、杜甫同游梁宋,三人纵酒高歌,结下“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深情。
然而安史之乱中,李白因投靠永王入狱,写信哀求“高三十五救我”时,向高适求救却石沉大海。
后世多诟病高适“冷漠”,但他深知:乱世中一步错则满盘皆输。而对杜甫,他始终倾囊相助,只因“少陵野老吞声哭”的悲怆,他懂。
宝应元年(762年),六十一岁的高适迎来人生巅峰:受封渤海县侯,出任剑南节度使。此时的他,掌西南军政大权,却始终未忘诗心。
晚年高适镇守蜀地,仍以诗为剑。他在《塞下曲》中挥毫:“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六十三岁病逝前,他留下最后一封奏疏上书代宗:“吐蕃屡犯陇右,请增兵固防……”至死不忘家国,忧心吐蕃侵边。
直至生命尽头,他仍是那个“莫愁前路”的硬核诗人。
为何高适依然震撼我们?
因为他活成了普通人最热血的模样——
二十岁闯荡,四十岁种田,五十岁北漂,六十岁封侯。没有金榜题名的运气,便攒绝地反击的骨气;没有平步青云的捷径,就走百折不回的险径。
罗隐叹他“烈士暮年,壮心未已”,陆游赞他“诗情将略,一时才气超然”。而今天的我们,更该记住:人生哪有“为时已晚”?不过是被现状困住了双脚。
正如他在《别董大》中呐喊:“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不仅是送别友人的宽慰,更是对自我命运的宣战——纵使风雪蔽日,终有一日,光芒破云!
常在后台收到粉丝留言,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武汉传媒学院李佳庆。图片来源:电影《长安三万里》。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诗意文化出品图书《哈哈哈!如果大宋词人也有朋友圈》《特级教师的爆笑诗词课》全网热销中,欢迎购买。加入诗词世界粉丝群,可以添加诗意君微信shicishijie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