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一颗丹珠
黎荔
看到一则故事,出自清代笔记小说集《坚瓠集》卷五。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江苏武进有座虞桥,人在上面行走休息的时候,经常会有人无故晕倒甚至昏死过去。居民十分恐慌,百思不得其解。但从此之后,人们都不敢在虞桥上久留。后来有几个西域商人来到武进经商,发觉有毒虫盘踞桥下,就制了一个大铁笼,内设机关,笼内铺上丝锦,在里面放了一只烧鸡做诱饵。一切布置妥当之后,商人用碎布条将大铁笼罩起来,只留一个入口,傍晚将铁笼抬到桥下。人们远远躲开,生怕触犯毒虫。商人则躲在旁边暗中监视。
夜里毒虫来时,势如风雨,许久后气势减弱。只听到铁笼被撞击得响个不停,但是没有人敢前去一探究竟。天亮开笼一看,笼内盘着一条长达数丈的大蜈蚣,百足被丝锦缠缚。商人用刀剖开它的头,取出一颗一寸方圆的明珠,再剖百足,一只脚有一颗小珠。商人举着最大的明珠对围观的人说:“此乃定风珠,航海经商,有了定风珠,就能风平浪静,是无价之宝。”几个商人告辞而去。此后,虞桥再也没有人晕倒了。
这说的是蜈蚣珠的事了。在中国的民间传说中,蜈蚣珠是从巨大蜈蚣体内取出的珠子,被视为稀世珍宝。印尼民俗也有此传说,蜈蚣珠是一种与蜈蚣相关的宝物,通常呈粉红色到红色,传说中具有透视墙壁的功效,并被认为与蜈蚣的年龄有关。蜈蚣珠之所以称为定风珠,应该是此物世间难得,因此被增添了不少奇幻色彩和神秘氛围。古人觉得,蜈蚣是具有特殊灵性和强大能力的生物,它体内孕育的内丹,会蕴含特殊力量,可定风平浪,具有稳定气流的神奇作用。在不少神话小说里,均有英雄或仙人借助定风珠来应对狂风、战胜邪恶的情节。
比如《西游记》中定风珠为灵吉菩萨的法宝,灵吉菩萨将它送给孙悟空,用于对付铁扇公主的芭蕉扇。《封神演义》中定风珠为九鼎铁叉山度厄真人的法宝,曾借给阐教仙人慈航真人,大破截教十绝阵之一的风吼阵,之后还克制了菡芝仙的风袋。此外,佳梦关魔家四将(四大天王)之一魔礼红的法宝“混元伞”上也有一颗定风珠。
蜈蚣定风珠到底是何物?我觉得这玩意没那么玄乎,应该和“鱼石”是差不多的东西吧?
爱吃鱼头的同学,吃鱼头时有没有被硌过牙?如果一口咬下去,被小石子硌得半天动不了嘴,是鱼没洗干净?鱼吃了石头?还是吃到了鱼的牙齿?其实是吃到“鱼石”了。我们吃鱼,尤其是黄花鱼等海鱼时,鱼头里时常“埋”着白色“石子”,一不留神就会硌到。吐出来一看:大小、形状都与大米粒相仿,质地坚硬,细看还有淡淡珍珠光泽,这就是“鱼石”。
这些“石子”其实是鱼头的固有配件。人耳深处有3对听小骨(左右耳各一套),用来传递声音震动。鱼类也一样,鱼的耳朵藏在脑壳内部(多在后脑勺位置),外面看不出来。鱼的耳内也有3对称作“耳石”的小骨,负责传递声音、感知平衡。鱼耳石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碳酸钙和有机物质,3对形制各异:通常“微耳石”较小,呈圆片状;“矢耳石”较大,多为薄片箭头状;“星耳石”最小,很难见到。很多食用鱼类,我们在鱼头里吃不出“石子”,并不是鱼没长耳石,而是它们的耳石太小(直径仅一两毫米),很多还是透明的,吃鱼时不易发现。黄花鱼所属的石首鱼类,以矢耳石大而厚重著称,最大的堪比5分硬币。发达的耳石,赋予这类鱼超强听力,它们大多能在水下“发声”交流。可能正因为“脑壳里藏石头”,这类鱼才被命名为“石首鱼”。
鱼的身体里除了耳石,还有些别的“小石块”,有的甚至可以当“宝石”。比如文玩市场上有种“青鱼石”:颜色浅褐,晶莹剔透如玛瑙、琥珀。它是青鱼咽喉处的角质垫,大的堪比鸡蛋。青鱼活着时,用它配合“咽喉齿”,来碾碎螺、蚌的硬壳。所有的青鱼都会长青鱼石,青鱼常吃螺蛳、蚌壳等软体动物,用这块咽喉石来破壳。青鱼石又叫“鱼惊石”、“压惊石”,民间相传能防止小孩受惊吓。所以如果吃大青鱼,从鱼头取出一块石头,可不要随便丢弃了。青鱼原石表面粗糙,需要打磨抛光后才能显出“身价”。这块“鱼石”抛光后,就能呈现玛瑙、琥珀的光泽和质感。不过它的成分毕竟是蛋白质类有机物,质偏软不宜雕刻,且不耐高温,所以通常加工仅限于抛光。当然,要从青鱼头部取得青鱼石,阴干,打磨,抛光而成鱼惊石,起码得几十斤以上的大青鱼才有。
此外,还有些鱼类,尤其是热带种类,会长骨瘤,也即“骨质增生”。通常在鱼骨中部膨大成圆球,能有黄豆大小。鱼的骨瘤,相当于人类骨质增生,对鱼没啥影响。骨瘤形成应该与水温相关,常见于热带产的带鱼身上,温带的较为少见,因此看看骨瘤多少,就能猜出大致产地,这带鱼来自温带还是热带。下次你吃带鱼,也可以留下骨刺,数一数有多少颗小黄豆增生骨瘤,如果有功夫慢慢打磨,应该也能做个鱼骨手串。
所以,据以上分析,蜈蚣珠应该就是有足够岁数的大蜈蚣的骨瘤,耳石,或者咽喉角质垫,一种生物宝石,不是来自于头部,就是来自于百足骨节之处。世间多的是像蓝宝石、绿宝石、祖母绿、象牙,玳瑁、珍珠这类无机宝石,但是,其实也有鱼宝、蛇宝、蜈蚣宝等无机宝石。蜈蚣珠在世间是真实存在的,尤其在南方热带地区。从蜈蚣的头部和足部取出的珠子,珠子形状大小如同黄豆或者绿豆,颜色多为血红色。一般在东南亚一带比较受欢迎,做生意的人喜欢拿小瓶子装好随身携带。蛇珠多取自蛇的头部,一般是眼镜蛇或眼睛王蛇。蛇珠颜色多为蓝色,也有红色和褐色的,也是不可多得的好东西。还有一种好东西叫美乐珠,则是由海螺产生的。珍珠是由贝类产生,美乐珠的形成也同理。海螺产生这种珠子的概率十分小。属于偶然运气爆棚才能得到的。之前就听说过一位女士在自助餐厅吃海鲜吃出一颗,属于价格不菲的珠宝。
鱼宝还是比较常见的,蛇宝、美乐珠和蜈蚣珠,那就是世所罕见了。正因为世所罕见,所以在一些文化中,蜈蚣珠被认为是力量与灵性的象征,与超自然力量有关。传说此物乃蜈蚣千年修炼所结之内丹,不仅能定风波,悬于船桅可令惊涛立止,更有医百病之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天灵地宝”,指的是一些具有灵性的生物,它们吸收了日月山川之气,使自身发生了变异,从而在体内形成了珍贵的宝物。然天地至宝终非人力可强求。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百年蜈蚣炼就赤红内丹,蚌老成精亦吐幽幽夜光,世间至宝往往生于至险之地,非有志者不能以身犯险、探渊索珠。
如果鱼虫蛇蚌,皆可成珠,那么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呢?世间那些持守本心者,也在炼自己的定风珠吧?所谓“内丹”,内指身体内部,丹指人体精气神结合而成的产物。在我看来,每一个真正的思想家、艺术家,都应该有一颗自己的内丹。他们行住坐卧,都如蚌含珠,默默孵育着这颗内丹,就像炼气化神的丹法家一样,呼吸沉降领会,萃取天地精气,使这颗内丹在感觉的滋养中不断成长。当内丹大成时,它会以一种奇异的方式与外界发生感应,此时思想家体系建立,艺术家趣味大成,心灵进入一种高超的境界,谈笑咳唾,皆成珠玉。
在夜的边缘,岩石的缝隙,从老藤粗枝那盘虬错节的阴影里,一只蜈蚣悄然爬出,恰似古老的手稿,缓缓舒展神秘的字符。它百足轻移,似灵动的笔触,在大地的信笺上书写。草丛是它的迷宫,每一步都踏响寂静的鼓点。月光倾洒,为它镀上银边。它穿梭于时光的褶皱间,那些细密的脚步,丈量着梦与现实的距离。此时,在子时的阴阳交汇里,我们都在吐纳着一颗丹珠。闪烁的灵珠,隐藏在深深处,藏着多少无人知晓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