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战,这位在台湾政坛摸爬滚打几十年的老将,又一次把两岸关系的敏感话题推到了风口浪尖。

2018年,他出版了《连战回忆录——我的永平之路》,在书里明确表态:支持两岸通过协商实现统一,但有个硬性前提——大陆得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

这话一出,两岸的反应都不小。大陆这边态度冷淡,台湾内部吵得不可开交,有人觉得他务实,有人说他天真。

那么,连战到底是怎么想的?他的这个条件背后藏着什么逻辑?



从哪儿来的底气说这话?

连战1936年出生在西安,家里背景不简单,祖籍福建漳州,父亲连震东是国民党的大佬,1949年跟着国民党退到台湾后,当过台湾省政府主席。

连战从小在政治堆里长大,耳濡目染,对两岸关系和台湾的定位自然有自己的思考。

他在台湾大学读政治系,后来跑去美国芝加哥大学拿了个政治学博士,学成回来后先在台大教书,之后才踏进政界。



他的仕途可以用“顺风顺水”来形容。从“交通部长”干到台湾省主席,再到“行政院院长”,一步一个脚印。

2000年,他代表国民党参选台湾地区领导人,虽然没选上,但之后当了国民党主席,影响力一点没减。

2005年,他带着国民党主席的身份访问大陆,搞了个“破冰之旅”,那时候两岸关系缓和了不少,他也因此在两岸对话的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到了2018年,他已经是国民党荣誉主席,虽然不直接管事了,但政治圈里谁敢小瞧他?



连战这人有个特点:他是学者型政治家,喜欢用理性分析问题。

他对两岸关系的基本态度一直没变——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但又特别强调台湾的特殊性。他的回忆录里提到的这个观点,其实是他几十年政治生涯和思考的总结,不是拍脑袋想出来的。

所以,他敢说“支持协商统一,但大陆得正视‘中华民国’”,底气一方面来自他的经历,另一方面是他对两岸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为什么提“正视中华民国”这个条件?

连战为什么非得把“中华民国”拎出来当条件?这得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挖一挖。

先说历史,1949年,国共内战打完,国民党败退台湾,中华民国政府就这么在台湾扎了根。大陆这边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自己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华民国在国际上慢慢被边缘化。

1971年,联合国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拿走,台湾的国际空间进一步缩水。



到了1992年,两岸在香港谈了个“九二共识”,算是给交流开了个口子。

这个共识的核心是双方都认同“一个中国”,但具体啥是中国,各说各话——大陆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台湾说是中华民国。这东西虽然模糊,但好歹让两岸能坐下来聊。

连战在书里特别提到了“九二共识”,他说这是两岸和平的基础。他觉得,当年能谈成这个共识,就说明双方有协商的空间。

他回忆1992年的情景,觉得那是个关键节点,虽然细节上争来争去,但好歹达成了个底线。如果大陆能正视“中华民国”的存在,他认为这种协商还能再往前走一步,搞出更实质性的结果。



再说现实。台湾这边,很多人对“中华民国”有感情,毕竟这套体制在岛上运行了70多年,宪法、国旗、军队啥的都还在。

连战2000年竞选时,就看到过民众对“中华民国”的认同感很强。他2005年去大陆时,也在南京的中山陵感慨过两岸同根,但台湾人有自己的情感。

这种情感不是随便能抹掉的。所以他觉得,大陆要是完全不认“中华民国”,台湾老百姓心里会有疙瘩,统一就更没戏。

连战这个条件,其实是想找个平衡点。他认同两岸最终得统一,但不希望台湾的特殊性被一笔勾销。他觉得“中华民国”是个符号,代表台湾的现状和民众的感情。

如果大陆能承认这个符号的存在,哪怕只是形式上的,两岸的互信就能多几分,协商起来也更有底气。



大陆会怎么看这件事?

连战的这个想法听起来挺有道理,但在大陆这边,基本没啥回旋余地。

大陆的立场从1949年就定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领土的一部分,“中华民国”早就没了合法性。

这种态度几十年没变过,官方文件、领导人讲话里都反复强调这一点。

连战新书出来后,大陆国台办很快就表了态。2018年12月的记者会上,发言人说得明白:“‘一个中国’原则不容挑战,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独’没出路。”

这话的意思很清楚,连战说的“正视中华民国”,在大陆看来就是动摇“一个中国”的底线,根本不可能接受。

大陆的逻辑是,承认“中华民国”就等于承认两个中国,这跟他们的主权立场完全冲突。



从大陆的角度看,统一是个历史任务,不是商量着来,而是必须完成的事。他们觉得台湾的现状只是暂时的,“中华民国”只是历史遗留问题,不可能给它正名。

连战提的这个条件,在大陆眼里可能更像是一种拖延战术,或者是为台湾争取更多筹码的说法。

所以,尽管连战2005年访大陆时双方聊得还算融洽,但到了2018年这个敏感话题上,大陆的态度冷得像块冰。

台湾内部怎么反应?

连战这话在台湾内部也炸开了锅。国民党这边,有人觉得他讲得有道理,毕竟“中华民国”是他们的根基。

党内一些老派人物认为,连战是在用务实的方式保住台湾的尊严,同时又不放弃统一的可能性。但也有人担心,这话会惹恼大陆,反而让两岸关系更僵。

民进党那边就不买账了,他们本来就不认同“九二共识”,觉得连战这是在向大陆示弱。

民进党的一些人直接批评,说他提“中华民国”就是在给“台独”添乱,因为他们的目标是维持现状甚至更进一步。

2018年底的“九合一”选举前,民进党还拿连战的言论当靶子,攻击国民党“卖台”,试图拉拢选民。



台湾老百姓的看法更是五花八门。有人支持连战,觉得他说的“正视中华民国”是在为台湾争取空间;有人反对,认为统一本身就不靠谱,何必提条件给自己找麻烦。

还有不少人压根不想管这些,觉得日子过好就行,两岸的事离他们太远。

连战新书发布会后,台北街头有人抗议,有人捧场,吵得热火朝天,但也反映出台湾社会对两岸问题的分裂。



这个立场有啥意义和局限?

连战的这个主张,乍一看挺有想法。他想通过协商解决两岸分歧,又想保住台湾的特殊性,这种平衡的思路确实有点新意。

他强调“中华民国”的存在,其实是在提醒大家:台湾不是白纸一张,有自己的历史和现实,统一不能光靠强压,得考虑人心。

他的2005年“破冰之旅”证明了对话的可行性,所以他觉得协商这条路还能走下去。

但这想法的局限也很明显。首先,大陆不可能接受“正视中华民国”,这不是面子问题,而是原则问题。

1949年后,“中华民国”在国际上基本没了地位,现在只有十几个小国还跟台湾保持“外交关系”。连战想让大陆承认这么个现实,等于让大陆自己打脸,可能性几乎为零。



其次,台湾内部的分歧是个大麻烦。连战想调和统一和“中华民国”的矛盾,但台湾社会压根没统一意见。

支持统一的、支持独立的、想维持现状的,各占一块,谁也不服谁。他的主张虽然有理,但在这种分裂的局面下,很难变成实际政策。

再者,连战的立场有点理想化。他假设两岸能坐下来好好谈,但现实是,两岸的互信早就降到了低点。

2016年民进党上台后,大陆对台湾的政策越来越硬,连战说的协商环境其实已经不太存在了。他的想法可能在1992年或者2005年还有点可行性,但到了2018年,时机早就变了。



虽然连战的主张落地很难,但他的思路还是有点启发意义的。第一,他强调协商,这没错。两岸关系再复杂,靠打仗肯定不是出路,坐下来谈总比互相瞪眼强。

第二,他提到尊重台湾的现实,这也是个关键点。统一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得考虑台湾老百姓的感受,不然只会适得其反。

他的条件虽然不现实,但抛出了一个问题:两岸怎么在“一个中国”的大框架下,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方案?这问题不好解,但值得琢磨。

连战毕竟是经历过两岸从对抗到缓和的人,他的经验告诉我们,对话比对抗有用,哪怕现在条件不成熟,未来总得往这个方向走。



连战的政治生涯已经接近尾声,但他留下的印记不小。

2005年的“破冰之旅”是个高光时刻,2018年的回忆录又掀起一波讨论。他的名字跟“九二共识”、两岸对话这些关键词绑在一起,算是历史的一部分。

他退下来后,虽然影响力不如从前,但作为国民党荣誉主席,他的话还是有人听。

大陆这边统一决心很强,连战的立场可能不会直接改变什么,但至少给后人留了个思路:和平统一得靠协商,协商得有互信,互信得尊重现实。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