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一部恐怖片入选当年的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随后凭借其独特的民俗超自然惊悚以及恐怖诗学的视听风格而闻名,并在同年提名了奥斯卡最佳摄影。这便是由罗伯特·艾格斯执导的《灯塔》,早期的美术/服装师经历奠定了他独特的恐怖电影美学。


5年后他再次执导恐怖奇幻电影,这次选择的是恐怖电影的大IP——诺斯费拉图。该形象最早出现于1922年茂瑙德国表现主义风格奠基之作《诺斯费拉图》中,50年后新德国电影运动导演沃纳·赫尔佐格执导《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此次罗伯特·艾格斯版本的《诺斯费拉图》是50年后的再次更新,也是这个IP在21世纪首次出走德国,那么奠定了诺斯费拉图这个IP的德国表现主义究竟为何物,为什么即便100年后仍经久不衰的被改编…


在有声电影出现之前,默片大多以现实主义为主题,经典而简单。即使是拍摄难度较大的战争电影,比如1916年的《索姆河战役》也很难找到导演独特的艺术处理方式,都是按照标准的故事情节进行创作。乔托-卡努多(Ricciotto Canudo)在他的著作《第七艺术宣言》中说,古典艺术分为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而电影则是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的 "动态造型艺术"。这种表现形式首先体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前卫电影中,欧洲前卫运动往往以国家来区分。但当我们讨论德国表现主义、立体主义、新现实主义时,似乎有一种隔阂。这是因为战后,每个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民族心理都发生了变化,产生的艺术形式也必然不同,德国表现主义是最早诞生的电影流派之一,并影响了后来好莱坞电影类型电影的变化。它真正将电影从简单的生活写实和战争史诗转变为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探索,使其成为一种动态的造型艺术。本文将分析德国表现主义诞生的原因、独特的视听语言风格及其对好莱坞黑色电影的影响。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德国的工人和士兵们就意识到自己正在输掉战争,于是进行了抵抗,国内爆发了十一月革命。也是在这期间,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社会民主党成为德国的领导政党,推翻了统治47年的霍亨诺伦家族,在历史上首次尝试共和制度。直到1933年魏玛共和国才被纳粹党的一体化政策摧毁。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国饱受创伤,民族自信心荡然无存,人民陷入恐慌,心理矛盾重重。他们变得既向往自由,又依赖权力:既封锁外部世界,又固守内部,曲折地表达对现实的关注;既自卑,又深怀抱负。而表现主义起源于 20 世纪初的欧洲。它最初是艺术史和评论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不再把自然作为艺术的主要目的,而把用线条、形式和色彩表达情感和感觉作为艺术的唯一目的。但在与电影的融合中,它不仅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形式,还剖析了本质的表现心理,探索了人类社会。战后的表现主义往往被视为对原始感官和情感的塑造。另一方面,表现主义与德国的融合也反映在德国的哲学思想中,战后人民生活的艰辛使他们开始逃避现实,逐渐接受唯物主义思想。反理性主义和神秘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夸张、疯狂、脱离现实却又超越现实。夸张也应了表现主义之名,是一种为表象而表象的学说,也是一种表现心理的形式。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尼采的理想主义都试图创造理想世界来逃避现实。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经典作品《诺斯费拉图》阴森的古堡和畸形的角色、《大都会》中的乌托邦城市、《奥拉克之手》中无法控制的双手、《宝藏》中引发灾难的宝藏,都是德国电影导演表现出的当代民族心理困境,他们脱离现实却又超越现实,与当时混乱无序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相呼应。


《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美术曾说过:"电影应该是一幅活的画"。这也是后来德国表现主义电影采用的理念,从《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开始,许多导演开始放弃外景拍摄,选择在摄影棚内拍摄电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布景也遵循德国大众的心理,导演们在构图和布景上注重相似的形状和并置,并使用大量倾斜倒置的镜头来外化德国大众的内心世界,如《卡里加里博士的小屋》中的集市和楼梯,以及《诺斯费拉图》中的房屋都采用了尖锐的形状。这种做法打破了平衡关系,将人们带入一个主观猜想的狂野世界。在光影效果上,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明暗反差总是很大,导演喜欢用侧逆光来表现人物,形成暗影,使人物变得神秘可怕。在特写镜头中,眼睛和骨骼的阴影会被突出,如《诺斯费拉图》中的吸血鬼,以及《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的凯撒。此外,导演还倾向于利用阴影来塑造故事情节,如《夜之幻影》中挥剑者的阴影。这在美学上是前所未有的。一开始,它就通过高对比度的戏剧性灯光制造对比,形成不协调的画面,为影片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导演对布景和阴影的态度也影响了特技的发展;《尼伯龙根》系列电影中出现的巨型怪兽就是由两名技术人员驾驶的龙头,而《大都会》中的空中汽车则是由艺术家制作和操作的缩小模型。这些都标志着技术取代了笨拙的人工模型,为后世的科幻电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表演方面,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仍然倾向于戏剧表演而非电影表演,但从许多角色身上可以看到电影表演的雏形。例如,在1927年由F·W·茂瑙执导的《日出》中,对女性角色的塑造和刻画通过她们的肢体动作一目了然,而《诺斯费拉图》和《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的恐怖气氛在一定程度上就来自夸张舞台表演,产生舞台和电影表演的区别便在于默片和电影技术的受限(特写镜头很少)无法准确的传递角色情绪,只能通过夸张的表演,100年后的新版《诺斯费拉图》中可以明显感觉到声音和镜头营造的氛围削弱了演员表演的力度。表现主义电影不仅在电影语言方面具有开创性,而且开始使用隐喻和其他方法来深化电影的主题。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首次实现了主观视角,观众跟随年轻人的视角从头至尾观看整个事件,这强调了影片表现的是主观的现实,而非客观的现实主义呈现。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中,凯撒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代表,而卡里加里博士则是统治阶级的代表。从利益角度分析,中产阶级固然会坚持个人自治,保护自己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但只要统治者能够保护私有财产,他们宁愿放弃民主,甘愿被统治。此外,《泥人哥连出世记》和《蜡像馆》等表现主义电影也用讲故事的方式反映了对君主制的憎恶。


在1924年至1929年的道斯计划(Dawes Plan)期间,电影业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本土电影入不敷出,好莱坞逐渐抢占了德国电影市场,并收购了许多优秀的德国电影艺术家,由他们拍摄好莱坞电影,这使得当时的好莱坞电影充满活力,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也从此开始影响后来好莱坞黑色电影的风格。前文提到德国表现主义电影体现了战后德国的严酷现实和工业文明对人类的压迫,电影本身的特点是失望和颓废。相比之下,好莱坞以其文化传统和价值观的精神接受了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而类似的社会文化发展也让黑色电影充满了表现主义色彩。在黑色电影中,主人公不再遵循传统的惩恶扬善,工业文明让人们更有能力驾驭这个世界,目的的不择手段成为人物的根本动机,因此在黑色电影的影响下,意识的觉醒成为无政府主义的舞台,这一点在《笑面人》中鲜有体现。

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虽然持续的时间相比其它历史阶段不长,但却在电影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仅是描绘社会上发生的事情,而是深入到人们的内心,通过镜头和构图将这些内心的想法外化出来。表现主义电影总是营造出一种恐怖的氛围和基调,直指现代社会的身份危机。它也创造了一种新的美学形式,对后世电影产生了影响。

文/发条辰


创作不易,感谢支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