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猴哥又来了!这次咱聊个有意思的话题——增程式电动车。
讲真,三年前我第一次试驾理想ONE时,旁边坐着的工程师跟我解释什么“油转电”的原理,我差点笑出声:这不就是脱裤子放屁吗?先烧油发电,再用电驱动,多此一举啊!
结果现在,我连续测了20多台纯电车和增程车后,不得不承认自己当年真是“肤浅”。前几天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理想、小鹏、赛力斯这些平时互怼的车企,罕见地达成了一致:增程式很可能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技术路线。
为啥会这样?且听猴哥慢慢道来。
真相往往藏在数据里
市场最诚实。2024年增程式车型销量暴涨63%,卖出118万台,算下来平均每分钟就有2.2台增程车被开走。更关键的是,60%的销量来自25万以上的高端市场,彻底打破了“增程=低端”的刻板印象。
我表弟前年买了台特斯拉Model 3,去年冬天开回老家过年,结果高速服务区充电要排队3小时,冻得跟狗似的。今年他换成了理想L7,笑着跟我说:“我悟了,比起愣等充电,加油5分钟快速上路不香吗?”
这事儿不是个例。据理想汽车刘立国透露,他们的用户中有42%来自传统豪华品牌置换。**这帮原来开奔驰宝马奥迪的主儿,为啥集体“倒戈”去买增程车?**说白了就是:既想体验电车的静谧平顺,又不想有续航焦虑,这不就是鱼和熊掌都想兼得嘛!
三大派系,各显神通
不同车企对增程技术有不同理解,我姑且把它们分为三派:
理想派:“让燃油车下岗,但不让发动机消失”。这帮人够聪明,让发动机专注发电这一件事,热效率直接提升12%。有次我跟理想车主聊天,他告诉我在市区基本不用发动机,全程纯电,每月油费不到100块。这才是增程技术的精髓:日常纯电+应急烧油。
深蓝派:“充电桩安装率不到10%就是最大商机”。深蓝汽车杜长虹做过一笔账:用可油可电的增程车,用户每月能省油费600元。我去,一年就是7200,三年能省出一部iPhone Pro Max啊!啊XX,这不比纯电实用多了?
问界派:主打一个“开着像电车,花着油车钱”。通过自研的智能增程系统,问界系列NVH静音效果比同级燃油车降低8分贝。说人话就是,从菜市场环境直接切换到图书馆。我有个朋友开问界M7,他说最爽的是:充不充电随心情,加不加油看心情,彻底告别选择困难症。
更低价格,更多惊喜
要我说,增程车真正的爆发,还在后头。北汽研究院副院长张艳青放出猛料:搭载微型磁通电机的增程车已进入路试阶段,车价将首次下探至9.68万元。我去,这意味着什么?一线城市年轻人工作2年就能全款买新能源车啊!
真正的技术革命,一定是让老百姓用得起的革命。10万以内的增程车一旦普及,对燃油车的冲击会比纯电大得多。买辆便宜增程车,不用装充电桩,不用担心电池衰减,长途出行也不慌,这不就是普通家庭的理想选择吗?
增程车也不是完美无缺。清华大学帅石金教授提醒:增程车跑高速时能耗会飙升23%,建议长途出行前预留30%电量。上海交大许敏教授则指出,当前增程技术过度集中在高端市场,“如何让10万元级产品保持150公里纯电续航,才是普及关键”。
猴哥真心话
老实说,理想、小鹏、赛力斯这种竞争对手能在增程路线上达成共识,确实不容易。但我认为,这反映的是一个残酷现实:当前充电基础设施和电池技术,还无法完全满足中国家庭的用车需求
为啥增程会逆袭?因为它既符合政策导向(新能源),又照顾用户体验(续航无忧),还能照顾传统供应链就业(发动机不消失)。这不是妥协,而是在现阶段最合理的解决方案。
不过话说回来,增程技术固然好,但也要看具体车型和场景。住在有充电桩的小区,短途通勤为主的家庭,纯电车依然是最佳选择;而需要经常跑长途,没法安装私桩的用户,增程车确实更合适。
你现在开的是什么车?如果要换车,会考虑增程式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用车经历和想法。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