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有盂城驿,驿;有镇国寺塔,塔;有高邮湖,湖;有滩涂油菜花,涂,请问用什么来形容高邮最贴切?”高邮市副市长周启泉如此饶有兴味地问来访的游客,“一塌糊涂!美得一塌糊涂!”刚刚领略了三千亩油菜花恣意怒放美景的游客们心领神会、异口同声。
“高邮美得一塌糊涂”这一表达,既是对这座江南小城自然与人文交融之美的极致赞叹,也暗含了其难以用单一词汇概括的丰富层次。
自然之美的灵动画卷
4月,江苏高邮湖畔的“湖上花海”迎来一年中最绚丽的时节。三千亩油菜花竞相绽放,金色花浪与碧波荡漾的高邮湖交相辉映,构成一幅“黄金铺地接云海,碧水连天入画廊”的春日画卷,吸引全国游客纷至沓来。
高邮湖滩涂上,油菜花海延绵千亩,微风拂过,花浪翻滚如金色海洋。满目油菜花浩浩汤汤漫过圩堤,直铺到天际线处,比海更辉煌。“春来无事,只为花忙”、“春天的浪漫,花开占一半”等诗意打卡点,忙坏了手机相机。据随行的高邮市农文旅集团副总经理董慧介绍,高邮油菜花与别地不同,是长在滩涂上,每年油菜收割过后,这一片区域会全部水淹,等到冬天再抽干水种植油菜。“湖上花海”的诞生源于高邮对生态资源的创新利用。通过疏通13条水系、播撒60万颗花种,昔日荒滩涂蜕变为农文旅融合示范区,连续6年蝉联“江苏十大赏花胜地” ,并被央视、人民日报等央媒誉为“中国版油画村”。今年高邮以“湖上花海”为核心,推出“春醒赏花”“春乐游园”“春韵文创”三大主题,融合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五维沉浸体验。游客可参与非遗工坊互动、花田诗会,或品尝限定春日特饮“一汪情深”,感受“人间烟火气”与自然野趣的交融。
作为全国第六大淡水湖,高邮湖以“烟波浩渺”著称,“四季诗篇”美不胜收:春日油菜花海铺陈湖畔,金浪与碧水相映成莫奈油画般的印象派景致;夏日芦苇荡随风摇曳,白鹭翩跹;秋日湖蟹肥美,渔舟唱晚;冬日候鸟群栖,如诗如画。泛舟湖上,或沿运河西堤骑行,皆是“水韵江苏”的缩影。
历史与文脉的千年沉淀
邮驿文化的活化石——盂城驿,烟火气十足,人流熙来攘往。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驿站,始建于明代,青砖黛瓦间仍可遥想“驿马飞驰,书信如雪”的繁盛。驿站鼓楼、马厩石槽、驿丞朱笔等细节,将时光凝固在历史长河中。
这儿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故乡。文游台因苏轼、秦观等“四贤雅集”得名,登台可俯瞰运河帆影与古城烟火,宋韵遗风犹存。
汪曾祺纪念馆藏着水乡的魂。先生手稿间游着鳜鱼,水墨葡萄藤爬满纸页,玻璃柜里的《受戒》泛着运河水的粼光,荸荠在青花碗里沁着凉,咸鸭蛋红油要滴未滴,而穿蓝印花布的姑娘,正挎着竹篮从《大淖记事》里娉婷走来……汪曾祺纪念馆以“文学水乡”为设计理念,手稿、书信与生活物件交织,再现其笔下“人间送小温”的烟火气。草巷口、大淖巷等老街市井,更是《大淖记事》《异禀》的故事原型地。汪曾祺的妹妹一家,一直生活在纪念馆边上的街巷里,红衣银发的她,热情把大家接进自己的家。
千年古刹与建筑遗珍,历久弥新。 镇国寺唐塔、净土寺塔广场、南门老街的古宅与瓮城,串联起从唐宋至明清的时光轴线。古街石板路蜿蜒,杂货铺、锡匠坊延续着“辛劳、笃实、轻甜、微苦”的市井生活。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是世界文化遗产,河畔的镇国寺塔矗立河心岛,因周恩来总理批示“让道保塔”而幸存,塔影倒映碧波,宛如隋唐墨迹未干的禅意画卷。运河西堤的落日与渔火,更添水乡静谧之美。
舌尖上的至味清欢
咸鸭蛋与湖鲜书写着高邮的味觉传奇。 高邮双黄鸭蛋因“质细油多”闻名,敲开空头红沙流油,汪曾祺一直念念不忘:“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高邮湖的银鱼羹、清明螺蛳、河豚等湖鲜,则以鲜嫩征服味蕾,尤以“少游宴”彰显淮扬菜精髓。
市井早茶首推阳春面与烫干丝,汤底清亮如运河水,虾籽提鲜,猪油润香,是高邮人一天的起点。蒲包肉与熏烧鹅同样令人垂涎欲滴,蒲草清香裹挟紧实肉丁,盐水鹅“烂而不碎,香而不腻”,堪称熏烧摊的“灵魂”。焦糖香的金刚蹄与童年记忆的梅花糕,则诠释了“高邮人的甜蜜负担”。
高邮之美,更在于其未被过度商业化的宁静气质。这里没有大城市的喧嚣,老街巷中乡音的闲聊、运河畔垂钓的老者、早茶馆升腾的热气,共同织就“慢生活”的底色。正如汪曾祺所言:“慢点走,品品茶、喝喝酒、听听曲、写写字,人生少忧虑,生活才好玩”,高邮将历史、自然与市井烟火酿成“琥珀”,让每个到访者找到心灵的归处。
高邮的“美得一塌糊涂”,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历史与当下的对话、味觉与诗意的交融。若想真正读懂这份美,唯有亲临其境,在湖上花海的芬芳、古驿站的跫音、咸鸭蛋的油香中,感受这座小城“淡到极致却刻骨铭心”的东方美学。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编辑 丁皓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