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瘾”的本质

都是未被发现的创伤

加博尔·马泰《空洞的心》

所有成瘾行为的核心

都是某个伤口

它在赌博里、在网络成瘾里

在购物狂和工作狂里都有

那个伤口

可能未必那么深、那么痛、那么难忍

而且它可能被完全掩藏起来了

但它确实在那里

内容来自《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

《空洞的心》是一本关于成瘾的心理学著作,作者加博尔·马泰博士通过大量案例和科学研究,揭示了成瘾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机制。

01成瘾的本质:一场与空虚的战争

想象你的心里有一个永远填不满的黑洞,它渴望被爱、被关注、被理解。成瘾行为(比如酗酒、吸毒、暴食、沉迷游戏)就像往这个黑洞里扔石子,短暂地发出“咚”的一声,却无法真正填补空虚。

作者提出,成瘾的本质是“用错误的方式逃避痛苦”。比如,有人因童年被忽视而感到孤独,成年后通过购物获得短暂的满足;有人因压力过大而酗酒,暂时麻痹焦虑。但所有成瘾行为都像“饮鸩止渴”——短暂的快乐过后,空虚感反而更强烈。



02为什么我们会陷入成瘾?
(1)童年创伤的“后遗症”。书中提到,许多成瘾者童年经历过被忽视、虐待或情感冷漠。这些经历会阻碍大脑中与奖赏、自控相关的神经发育,导致他们无法通过正常方式获得满足感。就像一棵小树苗从小缺水,长大后即使浇再多的水,也难以恢复生机。

(2)现代社会的“空心病”。工业化社会让人越来越孤独。社交媒体上的“虚假联结”取代了真实的情感互动。人们沉迷于手机、购物、工作,试图用忙碌掩盖内心的空洞,却陷入更深的疲惫。

(3)大脑的“欺骗性”机制。成瘾物质(如毒品)或行为(如赌博)会劫持大脑的奖赏系统,让人产生“虚假的快乐”。大脑逐渐依赖这些刺激,一旦停止,就会陷入戒断反应的痛苦循环。


03成瘾者的困境:越逃避,越痛苦

书中用大量案例说明,成瘾者并非“意志薄弱”,而是被困在“痛苦-逃避-更痛苦”的循环中。

例如:一位高材生因父母包办一切,成年后无法独立生活,通过吸毒逃避无意义感;一位母亲因育儿压力沉迷购物,用信用卡账单填补育儿焦虑。这些行为看似“解药”,实则是“毒药”——它们暂时掩盖问题,却让伤口溃烂更深。


04爱自己,才能治愈空洞

书中反复强调:疗愈不是消灭欲望,而是学会与痛苦共处。当我们不再逃避内心的脆弱,而是像对待受伤的孩子一样拥抱自己,才能真正填补那个“空洞”。正如一位戒毒者的感悟:“我终于明白,我不需要毒品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空洞的心》像一面镜子,照见现代人普遍的精神困境。它告诉我们:成瘾不是道德问题,而是一场关于爱与被爱的无声呼救。唯有直面内心的空洞,才能停止用错误的方式填补人生。
正如书中所说:“真正的疗愈,始于承认自己的痛苦,并温柔地对自己说:‘我在这里。’”


作者简介:加博尔·马泰(Gabor Maté) 加拿大知名医生和畅销书作家,于2018年5月获颁加拿大最高平民荣誉勋章“加拿大勋章”,曾任西蒙菲莎大学兼任教授。他长期关注成瘾、压力、幼童发展和注意缺陷等领域。他在TED上关于成瘾的演讲《成瘾的力量与力量的成瘾》已有超过300万观看量。

诚挚推荐

空洞的心:成瘾的真相与疗愈

↓点击订购

性爱原型测试↓


性爱原型丨遇到自己的灵魂伴侣,是什么感觉?

点击测试↑

听哲学独家资源

↓文史哲福利群↓

上图扫码回复:福利资源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