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央行报告显示,中国家庭存款中位数,不足10万之时,你难道不会,感到稍微有些惊讶吗?
而与此同时,2023年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超4亿辆,其中10-20万价位车型占比超40%。
在普通家庭为子女学费东拼西凑的场景下,却能看到他们开着10多万的汽车穿梭于城市。
这种现象,不禁让人疑惑:为何家庭流动资产,如此稀缺,却对高额耐用消费品,这般慷慨?
这背后是理性选择呢,还是社会心理的集体无意识?
从经济行为层面来看,这或许是一种现金流与资产形态的错配。
现金对于许多家庭而言,是用于应对诸如医疗、教育等这类刚性需求的“救命钱”,而且车贷则能够通过长期负债的方式来稀释压力。
例如一辆价值10万元的车,若选择5年的车贷;这样每月的月供大概在2000元上下。其实这种分期支付的方式,稍微使不少家庭觉得“还能够承担”。
另一方面,车辆被误视为“资产”尽管它在不断贬值,但在通胀焦虑中,现金的“脆弱”让人们对实物资产产生了一种错觉。
社会心理层面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汽车早已成为一种可见的阶层标签,有研究显示,8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车标会影响社交评价。
在这样的社会认知下,汽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更是一种“面子刚需”。
这个时候“别人都有”的群体压力,让购车成为一种规避社会评价风险的选择,仿佛拥有一辆车,就能在社会的舞台上获得某种“入场券”。
制度环境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车贷的门槛远低于信用贷,0首付促销等手段极大地刺激了提前消费的欲望。
这个时候,社会保障的缺位,使得医疗、教育等领域的不确定性增强,人们倾向于将存款作为“应急专用”的资金而购车则被视为一种“可控支出”,在心理上更容易被接受。
代际价值观的裂变,也加剧了这一现象。老一辈人秉持着“囤积式储蓄”的观念而90后的车贷比例却高达65%,反映出即时满足主义对传统节俭观的颠覆。这种价值观的转变,不仅是消费观念的改变,而且是社会文化在经济领域的一种投射。
资本逻辑的胜利在这一现象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车企与金融机构合谋构建了“拥有即幸福”的叙事将负债转化为一种“生活方式”。
这种叙事,通过广告、营销等等手段,深入人心,让人们在不知不觉当中,接受了这种消费模式。
而社会评价体系的畸变,更是让“物质可见度”压倒了财务健康的理性计算。
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更愿意,通过物质的占有,从而来获得社会的认可,而非通过稳健的财务规划。其实人们往往更看重外在的物质占有,好像这样就能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反倒忽略了稳健财务规划的重要性。
从积极的方面来看,消费升级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缓解了产能过剩的压力。
汽车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其占GDP的比重竟高达10%,而且在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信贷的普及,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金融素养的开启;尽管这种启蒙并非全然且彻底,不过它给人们给予了一种崭新的理财观念。
不过消极的一面也不容忽视。
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变得有些弱了,而且如果遇到像突然失业这类的情况,那很可能会致使车子以及房子,都陷入面临失去的境地。
除此之外,群体性消费焦虑的加剧,使得“有车有房”成为婚姻起步价,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的内卷。
这种现象,乃是发展中经济体必定要经历的苦痛;不过说真的,我们得留意“负债狂欢”,它或许会把未来的资源提前用尽。政策的引领,同时也极其关键,理应借助完善社会保障等手段,去引导消费趋于理性,而非仅仅予以批判。唯有如此,才能够在推动经济发展之际,确保家庭财务的良好状况以及社会的安定。
当我们嘲笑美国人零储蓄时,是否意识到自己正用车贷复制另一种危机?家庭财务健康的真正标尺,从来不是方向盘上的LOGO,而是危机来临时口袋里的选择权。
在消费主义的浪潮中,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审视自己的消费行为,避免陷入无尽的负债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