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王宝强,你可能一下会想起他演的喜剧。

徐峥陈思诚、从《泰囧》到《唐人街探案》系列,王宝强已经向全国观众证明他就是天生的喜剧大师。

但这次时隔12年再回剧圈《棋士》,他居然一反常态演了个“恶人”。



帮着劫匪抢银行、眼看劫匪分赃不均他又猛打方向盘,一车人都死了他拎着一袋钱逃之夭夭;

抢劫事件的连环反应又死了个人,为了不被警察抓到他只能使出李代桃僵之计,让一个活人顶着死者的身份活下去。

他本无意犯罪,但老天爷非把他往这条邪路上引。

而人心都是禁不住考验的,《棋士》的精彩之处在于它描写了“平凡之恶”:

一个老实人,是咋一步步成为通天大盗的?





宝强饰演的“崔业”,本是个天生的棋手。

父母举全家之力供他下棋,就想能靠围棋突破阶级、咱也享享人上人的福。

奈何人到中年,宝强一事无成。

论事业只混了个少年宫的培训老师、论婚姻妻子嫌他没钱不仅要离婚还得打官司抢走孩子。

王宝强非常会演这类角色:一个被生活逼到墙角的人。



但他的中年落魄,自己也得付一半责任。

宝强是个死轴的人。他半辈子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指望着能靠围棋站着赚钱。

但在这个世界上,你人在底层,就注定不可能“站着”赚到钱。



本来他的人生也能这么一直窝囊下去,可有一天儿子生病了,病的很重。他自己没钱受辱不要紧,但儿子没钱就会没命。

宝强终于意识到“钱”的重要性。

他不再纠结人到底是该站着还是跪着赚钱,他只知道能攥在手里的钱就是好的。

可当他真正开始爱钱时,却发现原来钱这么难赚。



他搞不明白这个社会权力运行的规则。

原来自己捧了半辈子的偶像,不是棋艺有多好,而是懂得贿赂裁判。甚至贿赂也不需要花多少钱,一包白糖就可以。

他觉得自己可以出卖技术赚钱。

找来大老板商量开个围棋班,自己出技术、老板出人脉。结果被老板一口回绝:这世界人人都得会包装,你技术再牛逼但没个光鲜的头衔谁理你?这世界没人会跟loser学下棋。

这段宝强受辱我的心情是复杂的。

看见底层的尊严是如何一步步被碾碎,残酷又现实;

可另一方面我又气这个角色的不开窍。“愣头青”之所以可爱,因为他还年轻;

而一个大半辈子活在梦里的人,不仅给自己、也会给家人带来灾难。



宝强的中年落魄,某种程度是自讨苦吃。

因为他就认那份死理、居然相信这世界还有公道和正义?

居然相信人可以穷得有尊严?

这一切自欺欺人直到妻子当面说出“跟你过日子没盼头”而轰然倒塌。

这妻子并不是拜金主义者,她只是足够现实,早早看透“有没有钱”、比“这钱来得干不干净”更重要。



她全身心拥抱新世界、坚信自己可以依靠金钱过上更好地生活。

她是比宝强领先一个精神时代的人。

而被留在旧时代的宝强才彻底明白:

这世界钱才是底层逻辑。没人在乎你的钱是咋来的,只要有钱你说的就是真理。

于是王宝强开始黑化。



关于狠人,通常有三种演法:

一种是装狠,看过《古惑仔》的都明白这种虚张声势的可笑。真正的大佬从不会以“恶人”的形象出现。

第二种是真狠,影史有很多成功角色。比如倒抽烟屁股的李丰田、xxx,他们的共同点在于反社会人格,你觉得杀人是个大事、人家觉得杀人就是个玩笑。

王宝强的狠属于第三种:不动声色。

此前宝强银幕最狠的角色,应该是贾樟柯的《天注定》。电影里他演了个返乡被打劫的持枪悍匪。



注意看他是咋演的?

对方举着斧头欺身向前,不给钱就偿命,一般人早露出凶样了;

而宝强一直面无表情,他把手伸进胸口,你以为是在掏钱,其实他在掏枪。一把自制手枪掏出来一秒解决一个,第三个甚至愣了2秒才反应过来“杀人了”,赶紧转身逃跑。



而宝强仍然淡定掉头,一声枪响又是一条人命。

宝强的狠在于他可以随时隐秘在人群里,看过大案纪实的就会发现真正的悍匪反而都是“朴实无华”的:

你必须要毫无特色,才能藏在人群中继续作恶。



而《棋士》里宝强恰恰能抓住这种狠:

《棋士》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这是遍地黄金的时代,只要你够胆就能赚到钱,有钱就有社会地位。

剧中详细描述了这种荒诞感,一个靠走私手机发家的商人,人人都知道他钱来得不干净。

但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钱能给普通人解决就业、能给政府纳税,从这角度看,他就是干净地不能再干净的企业家。



宝强比走私犯还得再聪明点。

走私犯包装成企业家,说白了贪的还是那点名。穷怕的人一旦有钱就总想踩在别人头上耀武扬威过点穷瘾。



但宝强知道枪打出头鸟的道理,真正的大佬从来都是背后发号施令的。

所以宝强演出了一种非典型有钱人,他有钱、但他看着可穷了;

他人后运筹帷幄、但人前还是那个一问三不知的呆子;

他把自己像一滴水滴在了大海里,没人能在海里捞出一滴水,但这滴水却拥有能制造风浪的力量。



宝强演的是“打工版教父”。

这才是《棋士》这部剧的牛逼之处,表面上它写的是一个老实人如何沦落成恶人?

实际上它探讨的是这份恶的生长环境。

为何身为围棋天才的宝强,仅仅因为一包白糖就输掉了人生至关重要的比赛?

为何这世界骗子横行霸道、真正的大师却被视如敝履?

当金钱成为最好的漂白剂,这实际上也是逼着所有人向钱看齐。

我们每个人都要参加这场残酷的金钱大考,有人成功上岸走到了社会的阳面、有人遗憾落榜,便只能日复一日接受社会的磋磨。



《棋士》已经播完了,说实话没能成为爆款。

那为啥今天还要写这么一篇文章呢?

首先我从这部剧里看到了王宝强的变化:他以后应该不会再演喜剧了。

像今年的《唐探》,他就把偷懒耍宝的戏份交给了刘昊然

这种转变其实很正常。

《功夫》之后周星驰便不再演出镜演喜剧。很多人分析过原因,王晶一针见血: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要脸”了。

喜剧再伟大,但它的底层逻辑都是以丑角形象逗人开心。人年纪上来了,总是越来越要脸。而一旦开始要脸,就很难再继续扮丑了。



算算看宝强其实很久没有“装疯卖傻”。

当年那场轰动全国的婚变风波后,王宝强事业上开始两条腿走路。一条是继续当演员;

第二条是自己当导演。

《大闹天竺》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因为导得稀烂拿下了专门评选烂剧的“金扫帚奖”。这奖项其实是民间组织的,评了那么多烂演员、烂导演也没人会真去领奖。

但王宝强是唯一一个去领奖的大咖。当时他捧着手中的扫帚说:“跟观众说一声对不起。希望这次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接下来他闭关6年,拍出了电影《八角笼中》。这部以“孤儿格斗”为真实原型的电影,最终拿下了豆瓣7.3分和22亿票房。



王宝强当年“不拍烂片”的承诺,他做到了。

以往《天下无贼》《道士下山》这些大导演的作品里,宝强总是作为底层纯洁的代表,他总是被当成利欲熏心主角们的反衬,提醒现代人心灵的迷失。



但在宝强自己的电影里,他从不歌颂底层,因为他就是从底层出来的。

他总是事无巨细展现“贫穷”对一个人的磋磨、“底层”这个阶级身份对人格尊严的彻底毁灭。



可能真实的宝强一点都不搞笑,他只是被放在了“喜剧明星”的位置上,日复一复敬业地装疯卖傻。

但今年王宝强已经42岁了,当他最终获得社会身份与行业地位时,他把镜头对准了自己的来时路。

他拍一个个苦难的底层,不是为了歌颂苦难、而是透过这苦来反思:

生而为人,为何有人会过得不像人?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