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天气转暖,全国各地又掀起了跑马拉松的热潮。
光是过去两个周末,就有超过30万人参加了20多场马拉松比赛。
看着朋友圈里晒奖牌的照片越来越多,不少人都想试试跑马拉松,但真准备起来才发现:这可不是穿上运动鞋就能参与的活动,背后藏着不少烧钱的门道。
咱们先算笔账。
厦门的郑小姐年初刚跑完马拉松,报名费200块看起来不贵,可加上来回机票、住宿、当地吃喝,最后一算账花了五六千。
很多跑友都有同感,原本想着就是去跑个步,结果一到比赛城市就忍不住要旅游打卡,钱包不知不觉就瘪了。
有人去香港跑马,顺道把澳门也玩了,七天下来一万多块钱就没了。
更别说那些资深跑友,一年参加十几场比赛,轻轻松松就能花掉五万块。
要说跑步本身花不了几个钱,可要正经跑马拉松,装备就得升级换代。
新手入门至少得准备运动手表、专业跑鞋、速干衣裤,整套下来两三千起步。
经常参赛的人更讲究,压缩袜、能量胶、运动耳机样样不能少。
北京的老跑友郑师傅说,现在年轻人参加比赛像参加时装秀,装备不齐都不好意思发朋友圈。
最让人头疼的还是中签难。
现在热门赛事的中签率比抢演唱会门票还低,无锡半马今年3.26%的中签率,相当于100个人里只有3个能参赛。
山东小伙小张今年一口气报了7场比赛,最后只中了个半马名额。
二手平台上有人倒卖参赛名额,原价200块的资格能炒到2500块,比春运火车票还抢手。
这股马拉松热可不是突然冒出来的。
2019年全国就有上千场路跑赛事,疫情过后赛事数量快速回升,今年预计要突破700场。
以前跑马是小众爱好,现在连公司茶水间都能听到同事讨论配速。
跑友圈里流传着句话:"工作上找不到的成就感,全靠马拉松PB(个人最好成绩)来找补。
赛事多了,商家眼睛都亮了。
运动品牌特步从2007年就开始赞助马拉松,现在全国44场比赛都能看见他们的logo。
更厉害的是,他们赞助的选手包揽了国内百强男运动员的四成,赛道边清一色特步跑鞋。
其他商家也不甘示弱,银行、保险公司、汽车品牌都抢着当赞助商,连卖咖啡的瑞幸和搞基金的易方达都来凑热闹。
要说最会玩花样的还得数各地政府。
柳州马拉松在补给站摆螺蛳粉,被网友戏称"最臭马拉松";武汉的赛道上能吃到热干面和小龙虾;顺德更夸张,直接把烤鸡腿摆在32公里处,选手边跑边啃。
无锡今年还搞出个"购房优惠",凭参赛证明买房能省3-8万,这操作让不少跑友直呼"跑马送房"。
这些热闹背后都是真金白银。
单说无锡马拉松,今年就给当地带来2.8亿的经济收入,酒店房价比赛期间涨了十倍,平时百来块的快捷酒店都敢挂上千元价牌。
有精明的跑友发现规律,提前两个月沿着地铁线找酒店,结果找到的便宜住处离起跑点要坐11站地铁。
老跑友们发现,现在连报名费都开始涨价。
长沙的欢乐跑项目去年35块,今年涨到60块;顺德半马从130涨到198块,涨幅超过50%。
赛事方解释说奖金提高了,今年无锡马拉松冠军奖金从5万美金涨到11万,武汉更是从3万飙到10万美金。
这些钱说到底还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都要从跑友们的钱包里掏。
要说现在跑马拉松的新花样,还得看年轻人。
95后山东姑娘赵晴当了5年官方配速员,每次比赛都精心搭配运动服,提前两小时化妆做造型,就为了在赛道摄影师的镜头里美美出镜。
拍得好的照片打包买下来,又是几百块开销。
更夸张的是"显眼包"们,有的扮成哪吒跑全程,有的穿着财神爷行头,光道具服装就得花好几百。
其实仔细想想,马拉松热和这些年兴起的户外潮流一脉相承。
从露营、徒步到城市漫步,大家越来越愿意为户外活动花钱。
专业跑鞋价格年年涨,碳板跑鞋要价上千照样有人抢。
运动博主分析说,这些专业装备就像敲门砖,没套像样的行头,在跑友圈里都抬不起头。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花费不菲,马拉松带来的满足感确实实在。
42公里跑下来,晒着奖牌喝啤酒的痛快,工作压力大时跑个十公里解压的舒坦,这些体验让越来越多人甘愿掏腰包。
只是普通打工人真要入坑,可得好好规划预算,别让跑步的快乐变成经济负担。
毕竟,追求健康的方式有很多种,量力而行才是长久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