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变局长:一段友谊的终结与人生的思考
1989年,我俩成了同桌,于修盟。那学校宿舍要改建,他家远,每天骑车八公里回家。我说,“你干脆住我家吧,咱俩一起学习。” 就这样,他住我家了,一住就是两年。同吃同住,一起学习,那感情,杠杠的。我妈对他也好,跟亲儿子似的。他总说以后一定报答我妈。 1991年高考,他考上了西南政法大学,我考上了淮海工学院。大学四年,我们一直写信,假期也经常见面。
毕业后,他去了上海,我回了老家。联系慢慢少了。偶尔朋友圈看到他,西装革履,意气风发,跟以前那个骑着自行车、穿着旧校服的他,判若两人。
2024年,我爸查出食道癌,去上海治病。我给他打电话,“老于,好久不见,咱俩见一面吧?” 他应了。见面那天,他可神气了,一直在讲他的仕途,官儿做到局长了。我提了我爸的事,他好像没怎么听,敷衍几句,就说有领导来访,得走了。临走,塞给我两百块钱。那一刻,我感觉他就像个陌生人。
我心里堵得慌,直接把他拉黑了。 我想,有些人,即使曾经很亲,但走着走着,就散了。与其勉强,不如放下。那些美好的回忆,就留在心里吧。
这事儿,让我琢磨挺多。于修盟的经历,说明社会变化快,人情也复杂。他成功了,但好像也失去了点什么。我们俩的关系,也让我思考友谊、地位,还有人际关系这些事。这可不是个例,发展这么快,这样的事,以后肯定还多。
我觉着,友谊最重要的是真诚和理解,不是攀比。如果友谊变了味儿,与其虚情假意,不如坦然面对,珍惜当下。 我爸住院那会儿,还有几个老同学来看他,那些才是真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