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接待过一位来访者赵晴女士(化名),她有着关于社交方面的很多烦恼。
她说:“我是一个很重感情的人,交到的朋友都会尽力保持联系,也会时不时约上他们一起出来玩,或者加入他们的社交圈子。”
“但是我发现:朋友多真的是一件很累的事。”
“记得一次我在减脂期,我的几个朋友们约我出去玩,她们一定要吃烤肉配啤酒,我说我正在减肥,就不去了,你们吃就好。”
“她们说我挺扫兴的,明明一起出来玩非要特立独行,难道她们喊我出来,还非要挑个我不减肥的日子吗?”
“在那种有很多朋友的场合下,我也会感觉很不自在。因为大家都在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没有人理我,我说的话、提的建议也没人会听。”
大多数的人都认为,人类是一种社会性很强的生物,不可能脱离大环境独自存在,身边有朋友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一档采访中,演员陈道明却说:
“我一上酒桌就觉得十分煎熬,尤其是一个人喝醉后,一句话跟你说四五遍,一张名片递给你七八次。”
“这时候,就会感觉很窝火、很愤怒,特别烦。”
如果一个人熬到没有人联系你,没有任何饭局邀约,没有所谓的社交,那么恭喜你:
你的社交已经全然由你自己选择,高质量人际关系的建立已经完成了一半。
一、社交的本质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社交行为的本质是花费时间和物质成本进行资源交换、建立联盟、提升关系价值。
而当你和你的社交对象投入回报比过于失衡,社交行为就会产生无效性。
以某科技公司的工程师工作效率为例,该公司研发部门提出了一个旨在提高团队凝聚力的活动。
要求工程师们每天上午必须花30分钟时间一起喝咖啡,结果这样的强制社交导致代码的提交量下降了17%。
同样类比,在很多公司的团建活动、企业文化宣传活动;
学校的演讲大会、校园文化节等等,其本质上是否也是浪费时间的无效社交呢?
二、情绪价值与内耗
你正在经营的这段关系,给你带来的是温暖、支持、安全感,还是压抑、焦虑、痛苦绝望呢?
很多人在面对一段不适的关系时,往往会陷入内耗之中,反复回想起对方的优点和缺点,在心中天人交战:
ta今天的行为实在是太讨厌,这样的人我务必不能继续交往下去了,但是以前某某事的时候ta曾为我说过好话,我这样是不是有点忘恩负义?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假如你认为身边的社交带来的只有烦恼,那不妨尝试一下暂时斩断社交,尝试独处。
或许你会发现,自己为自己带来的情绪价值,有可能比别人带来的要多得多。
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一项研究发现,每天只要独处15分钟,就会显著降低你的抑郁情绪和压力。
独处同时还是你反思自我和进行情绪更新的最好渠道。
你可以回忆自己一天的所作所为,进行经验总结,建设自己的成长型思维;
也可以利用催泪影片或是喜剧影片,将自己压抑的情绪痛痛快快地释放出来。
四、社交四象限
那么,如何去筛选掉无效社交,保留真正有价值的社交呢?
社交四象限法则中,我们以“情感价值”和“功能价值”两个维度划分坐标系,将社交关系分为四种。
(1)高情感高功能:
你的朋友既能给你提供情绪价值,又能为你带来物质条件上实实在在的帮助。
这样的朋友绝对位于第一梯度,但是你也要注意你是否可以同样为对方提供相同条件。
(2)高情感低功能:
这样的社交同样有着很大的实用性,你们是真正意义上的灵魂交流,不掺杂其他的利益交换。
(3)低情感高功能:
完全是由利益捆绑在一起的关系,只是暂时的同盟,一旦利益破裂关系也可能破裂。
(4)低情感低功能:
既不能为你带来情感价值,也不能带来功能价值,毫无疑问是需要舍弃的社交关系。
同时,你还可以为自己设定社交目标和价值观标准,建立社交圈层,只要符合你的条件,都可以请他们进入你的圈子之中。
在这个快节奏、高社交密度的世界里,或许你也被各种无意义的关系所裹挟,在忙碌中迷失了自我。
不妨暂时享受独处吧,远离外界的喧嚣,去聆听灵魂深处你自己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