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成都崇州元通古镇迎来了一年一度的盛大民俗活动——第271届元通清明春台会。这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最引人瞩目的当属800余米的“汇江老龙”巡游,这一承载300余年历史的非遗盛事,不仅再现了《清明上河图》般的市井繁华,更以科技赋能传统,让古老民俗焕发时代新光彩。
“汇江老龙”巡游风俗的形成与元通清明春台会直接相关。据《元通镇志》记载,元通清明春台会始于清康熙年间的劝农大会,鼎盛于清乾隆时期。汇江老龙巡游作为元通清明春台会的重要仪式,旨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最早的“汇江老龙”龙身仅3米长,以竹篾、彩布等传统工艺制成。其设计灵感融合了川西农耕文化中的“龙图腾”崇拜,象征自然力量与人类生产的和谐共生。自清代起,每逢清明春台会便为老龙增加一节龙身。民俗学者指出,龙身递增规则反映了中国古代“数术”文化中“以数载史”的智慧。2025年第271届时,龙身已同步增至271节。这种“一节一年”的递增方式,既记录节会历史,也代表着文化传承的生生不息。值得一提的是每年的汇江老龙巡游队伍都由元通古镇当地的中小学生组成,如今已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体现出代际文化的集体记忆。
过去的“汇江老龙”巡游只在清明节当天金牛闹春城隍巡游仪式之后开始,现场人声鼎沸,伴随巡游队伍中的民俗表演,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前来观看。今年,汇江老龙在保留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引入科技元素,通过塑料光纤技术点亮龙身,其中龙须部分还能随时变化颜色,在夜晚的古镇散发多种色彩,增强了夜间的视觉效果,结合元通塔和古镇点亮工程,游客可以欣赏到与以往完全不同的夜间景色。
今年的“汇江老龙”长度超过800米,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因为队伍太长,在协调时颇为不易,需要时常停下来等人群疏通后再继续前行。
元通清明春台会不仅是民俗展演,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当地通过“送文化”与“种文化”结合,开设文艺课程培育基层骨干,让传统文化真正“活起来、火下去”。未来,这一盛会还将积极申创国家级非遗,进一步擦亮古镇文化品牌。
记者|唐海龙
编辑|陈雨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