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8月25日凌晨,解放战争步入尾声,距离开国大典仅剩37天。
全国大部分地区被曙光笼罩,兰州城外的沈家岭却枪声密集,鲜血染红了西北黄土地,为何三千多名将士永远的停留在了新中国诞生前的黎明之际?
1949年,全国战场势如破竹,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横扫千军,力压国民党。
国民党自知大势已去,却仍抱有一丝幻想,妄图盘踞西南、西北,做最后挣扎,企图凭借沈家岭险要的地势负隅顽抗。
兰州,这座地处咽喉要地的城市,成为解放战争重要节点。彭德怀率领的第一野战军,在此与马步芳的马家军展开了一场生死较量。
兰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绵延的南山筑起一道天然的屏障。
沈家岭、马家山、盘营岭三大防御阵地地势图如凶猛的獠牙,马家军盘踞于此,更是构筑了三层环绕工事。
“这不是阵地,是座刀山!”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主阵地外钢筋水泥碉堡群如蜂巢般密布,相互支援和掩护,与密密麻麻如蜂窝状暗堡互为犄角。
阵地外全方位人工削壁,形成反射墙,其上暗藏射击孔。再来到削壁外,铺就了层层地雷、铁丝网。
战壕挖成漏斗形,在险要的地势加持下,俨然形成了一张固若金汤的火力网,成为“西北绞肉机”。
第4军11师张仲良拍着桌子:“我们一定要吞下这个铁刺猬!”
1949年8月25日拂晓,炮火撕裂天际,总攻打响。首先率兵攻入战壕的是31团2营教员田有胜,不愧是战略要地,战士们刚攻入就被交织的火力网压的抬不起头。
那就用血肉之躯挡了去!
一个又一个战士倒下,用身体滚动2.8万颗地雷,连炸碉堡,层层烈士遗体做铺垫,炮火猛击扫除障碍,掀起敌人层层防线实施突击。
战事在不断受挫中前进,马家军通过防守优势顽强抵抗,我军几次攻击都未成功。
危急时刻,第7连指导员曹德荣背起炸药包,用肉体为战友闯开了进攻之路。自此,营盘岭、古城岭、青马南山依次攻下……
6天6夜浴血奋战,战役胜利,兰州解放,这头铁刺猬终究被吞了下来,代价是解放军1.2万英烈亡魂于西北大地长眠。
于是,那些永远倒在黎明前的人们,用热血托起喷薄而出的朝阳。七十六年后,沈家岭战壕出土的钢笔仍然固执的指向东方,那飘扬的五星红旗上,鲜红的颜色,是无数英烈用热血在历史的天幕上留下的永恒霞光。
参考资料:
中国军网《解放西北的最后一次战役决战》
新华网《血战兰州:解放军用刺刀与马家军的大刀搏杀》
人民网《解放大西北最关键最激烈的战略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