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行囊

彭劲松

那年我背井离乡到雨城雅安求学,行囊里装着母亲的牵挂与期盼。第一次远离父母,怀揣着年轻的梦想奔赴陌生的地方,临行前夜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衣服的扣子松了,母亲拿来针线,把每一颗纽扣都缝了一遍,纽扣上的四个针线孔被母亲横着竖着斜着织得牢牢的,扯都扯不掉。母亲说,这样她才放心。那晚,她在昏黄的灯光下为我打点行装,将家乡的味道细细密密缝进行囊。

我背上读书的行囊,母亲背负生活的行囊,扛起家庭生活的重担。在她不大的年纪,用柔弱双肩,艰难地跋涉在生活的路上。坚定的信念支撑着母亲,她省吃俭用、打工流汗,吃尽生活的苦。十七岁那年的长途汽车站,母亲的身影永远定格在我的记忆里。她背着一个用编织袋做成的行囊,装满被子、棉絮、衣裳,和一些干粮。母亲背负行囊去远方,是因为,要挣钱供我完成学业,那是母爱的力量!

父母那代人是从苦日子里熬出来的。母亲因姊妹众多被迫辍学,父亲的高中生涯被时代浪潮截断。“一定要把娃儿送出来”成了他们共同愿望,一个农村孩子“脱农皮”是最朴实的愿望。

令母亲感到欣慰的是,经过选拔考试,我在离老家不远的乡里当了一名“村官”。母亲说:“可以告慰你爸的亡灵。娃儿养大,书读出来了,就有工作了。”我从母亲眼角里看到了晶莹的泪花,苦涩中有点甜。



到乡政府报到那一天,母亲将我送到离大庆乡政府不远的妙高场上,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工作分配得离家不远,还是有好心人啊,一定要懂得感恩。不能忘了帮助你的人,要好好工作。”由于工作地所在乡政府和村都离家不远,我每周都会在周末回老家,周一去村里时,母亲会给我收拾下包包,我的行囊就是母亲的行囊。在母亲眼里,我永远都是长不大的孩子。我想,我就是一只风筝,母亲牵着线头,那是她永远的牵挂!

后来工作调动频繁,我从乡政府到县城再到市里,与母亲相聚的时光愈发稀少。电话里的嘘寒问暖总被忙碌打断,直到某天发现她悄悄南下打工,把省下的每一分钱都存进我的账户。那些带着体温的积蓄,是母爱最沉重的注脚。



如今母亲已远行,但她缝补的纽扣依然牢固,编织袋改造的行囊仍在我记忆里摇晃。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母亲,若有来生,愿还能做您的孩子,把今生未说完的“谢谢”,化作来世更长的陪伴。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彭劲松(西充县晋城街道板凳垭村驻村第一书记,南充市作家协会会员)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办公室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