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感怀

在缅怀中传承 在传承中前行

李腾鹏

小时候,每逢清明节,父亲都要带着我们全族人去给先辈们上坟。每到一座坟,父亲都要给我们介绍坟主人的情况。

父亲首先带我们沿房后山路向上爬去,山路崎岖难行,窄窄的羊肠小道,路两旁杂草丛生,荆棘遍布。我们沿着小道艰难前行。爬到半山,见一座荒草掩没的坟茔,无墓碑。父亲叫哥哥们用镰刀割去坟上和周围的荒草,摆上祭品,对我们说这就是李家一世祖的坟茔了。

父亲说,我们的祖籍在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是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时迁到这里的。迁来的始祖叫李ji,我们后代就把他尊为这里李家的一世祖。一世祖去世后,由于当时李家还未有祖坟园,就把他葬在后面的山上。

给一世祖上完坟后,顺山下行至李家祖坟园。坟园依山而建,茂林修竹掩映,坟茔鳞次栉比。这里葬着的是李家历代先祖。

坟园前面,一通三米多高的大碑,父亲告诉我们,这就是李家的圣旨碑。他说,此碑是为李家六世祖李zhongqi的父母立的。立碑时间是乾隆十五年,当时李zhongqi任重庆府璧山县训导。在任期间,勤于王事,为民驰驱,多有建树,于是乾隆皇帝颁旨,荫封其父母。碑上有圣旨全文,有横写“龙章宠赐”几个大字,竖写一大“敕”字及“圣旨”二字。

此碑原在官路边上,那时,官员路过碑前,文官下轿,武官下马,都要拜谒此碑。先人们为给过往官员减少麻烦,就把此碑迁至山脚祖坟园中。

父亲说,李家世代都注重子女的教育,即使再困难,子女读书是第一要务。就像你们爷爷,哪怕只是个私塾先生,收入微薄,供养那么一大家人,自己节衣缩食,也要送我们几姊妹读书。他常说,人只有读点书,有知识,才能活得明白。有这样的氛围,所以我们整个家族中,目不识丁者少之又少。

坟园中安葬的是李家历代先祖,有姓有名。

逐一上完坟后,父亲说,除安葬在这里的老辈外,还有些是尸骨不见家乡,但也是值得整个家族怀念的人,比如1935年参加红军的你们的几个叔叔。听与他们一道参加红军现在还健在的表叔说,他们都牺牲在过草地时。虽然坟园中没有他们的坟墓,但我们整个家族的人,还是应该要时刻怀念他们的。

几十年过去了,儿时清明节随父辈上坟、扫墓的情况还历历在目。



后来渐渐长大,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年未给老祖宗们上过坟,就连清明节也淡忘了。近十多年,逐渐恢复了清明上坟的习俗。

现在,父辈早已没人了,每年清明节回家,子孙辈早就准备好了祭祀祖宗的祭品。他们已秉承了清明祭祖的传统。缅怀先人,寻根溯本,清明习俗将会永远流传。

上坟祭祖,缅怀先人,根本的目的是传承他们的家国情怀,激励我们承继他们的优秀品质,代代相传。在缅怀中传承,在传承中前行,生生不息。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作者:李腾鹏(四川芦山人,退休教师)

供稿:芦山县地方志编纂中心

配图:方志四川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