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陆弃
4月4日,美国国务卿马尔科·鲁比奥在布鲁塞尔北约外长会议上公开发出对俄罗斯的“最后通牒”:莫斯科必须在“几周之内”表现出对结束乌克兰战争的真正意愿,否则将面临新一轮严厉制裁。鲁比奥强调,美国对“为谈判而谈判”的耐心已接近极限。这场表态背后,不只是对俄政策的常规延续,更是特朗普政府在外交强硬姿态与内部和平承诺之间的艰难摇摆,是美俄关系再次滑向临界点的鲜明信号。
特朗普在选战与就任初期一再宣称,他将迅速结束俄乌战争,并声称有能力“在24小时内搞定普京和泽连斯基”。然而现实却是,战争没有任何实质性降温的迹象。相反,在他担任总统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美俄在外交与军事层面反而走向进一步激化。鲁比奥的最新发言,意味着特朗普政府内部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不愿承认的事实:俄罗斯有可能是借谈判掩护战场推进。
这并非新观点。拜登政府时期便已认定普京的“和谈姿态”只是缓兵之计,而如今的鲁比奥,虽在新总统任内担任国务卿,口径却未变。他甚至警告称:“新的制裁正在制定中”,并表示政府无法阻止国会的强硬立场。这在本质上是对特朗普“能搞定战争”说法的一次事实性拆台,也是共和党内部现实派与强人幻想派之间的公开摩擦。
然而,特朗普至今仍在继续推进“个人外交”路线,试图通过与普京直接通话、与基辅秘密接触的方式打造一种“和平中介人”的形象。然而,华盛顿内外越来越多的人已意识到,这种“总统斡旋”的幻想早已失效。无论是战场上的僵局,还是克里姆林宫对现状的相对满意,都说明:莫斯科并不急于接受一个西方主导的和平协议,尤其是由特朗普亲自包装的那种。
事实上,当前的战场态势对俄罗斯更为有利。其控制了乌克兰约五分之一的领土,并在多个方向稳步推进,经济虽仍受制裁影响但未到崩溃临界。对普京而言,现在的战略耐心远胜于妥协冲动。他明白,任何有实质内容的“和谈”,都将要求俄罗斯做出领土让渡、战犯追责、制裁谈判等结构性让步,而这在他当前的政治安全逻辑中是绝对不可接受的。因此,哪怕特朗普政府愿意提供某种“面子协议”,莫斯科也不会在短时间内买账。
鲁比奥之所以在此刻抛出制裁威胁,是在为特朗普政府制造一个“如果普京不配合,我们就硬打”的后路。但这样做的风险在于,美国再次回到一种模糊、矛盾甚至是自相矛盾的乌克兰政策模式:一方面,白宫继续推动和谈;另一方面,国务院和国会又准备追加制裁与军援。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莫斯科看不清美国的底牌,连基辅也开始质疑“特朗普模式”是否真的可信。
乌克兰方面的反应更加复杂。他们本就对特朗普的“交易式和平”抱有强烈警惕,担心美国会将东部领土作为谈判筹码强行压迫泽连斯基政府接受不平等停火。现在鲁比奥的表态某种程度上给基辅“吃了一颗定心丸”——说明至少美国官方层面仍未准备放弃对乌的支持。然而这也加剧了美乌之间潜在的路线分裂:乌克兰想要的是彻底击退俄军,而美国如今想要的是“赶紧谈出一个结果”。
而这“几周的窗口期”实际上更像是一次政治设限。如果在这段时间内没有实质进展,美国的对俄政策势必将再次向“极限施压”倾斜。不仅新制裁将上线,甚至不排除恢复拜登时代冻结的一些援乌军事提案,以应对俄军在战场上的进一步推进。这意味着,特朗普政府自诩的“调和者”身份,正在迅速消解,转而滑向一个更具两难性的角色——既想谈,又不得不打;既怕失控,又不想软弱。
其实,美国无论是国会鹰派的巨大施压,还是军工复合体对乌战争的持续依赖,都使得真正意义上的妥协和平难以形成。而特朗普如果一意孤行地继续推销他那套“电话结束战争”的幻术,不但不会提升他在国际舞台的信用,反而可能招致更大的外交失败。普京不会为他的个人意愿让步,泽连斯基也不会为他的政治需要买单。
战争不会因为一个美国总统的电话突然结束,和平协议不会在战场胶着、利益对立、政治结构僵硬的情况下凭空降临。如果特朗普政府不能在这“几周窗口”内清晰界定自己的政策底线与战略优先级,那么所谓的“和谈推动者”将迅速沦为“战略幻想家”。和平不是喊出来的,也不是设想出来的。它是强权博弈中极其冷酷的算计结果。而时间,从不站在说话多的人一边。